在杭州市的水文记录里,1988年的2月是一个暖冬。阳光从法国梧桐空荡荡的枝桠间洒落下来,香樟、桂花甚至其下的灌木丛都显得郁郁葱葱。
大街上,两三年前那种廓形夸张的“V”形、“蝙蝠袖”以及整体的女装男性化倾向正悄悄收敛起来,上长下短对比强烈的风格也不再一统天下。女性化廓形的“X”、“A”形服装开始流行。
那一年,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服饰的流行周期正在逐渐缩短,稍不留神,一套衣服就“过时”了。而仅仅在1984年,“时尚”甚至还只是一道行政命令——建国35周年之际,中央下达指示让群众“穿着更美一些”,甚至要求干部必须带头讲究穿着。若是把时间推向更远些,1978年,皮尔·卡丹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仍然以文革时期清一色的灰黑与黄绿军装为主。
时尚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来,好像生气盎然的暖冬,以及其后呼啸的台风。
身高超过1米72的姑娘很难找
那个冬天,几乎所有的杭州年轻女孩都被一则消息弄得心猿意马。消息的核心内容只有两个字——模特。
本地的喜得宝公司要招一批女孩当服装模特,推广产品和品牌。
当时的喜得宝公司其实就是杭州丝绸印染厂。“喜得宝的英文名是HSDP,其实就是杭州、丝绸、染色和印花4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喜得宝集团公司的副书记方军饶有兴味地回忆说,当年的模特队,纯粹就是为了在外销展会上展示自己的产品用的,“当然也提升一下公司形象,后来也顺带承担了一些外事活动的任务,毕竟这是浙江第一支专业的模特表演队伍。”
1988年,方军还在厂里的宣传科工作。模特队既然是宣传工具,当然归宣传科管,他也就成了这支队伍的筹建者和第一任经理人。
方军说,当时选人的标准,首先是身高必须超过1米72,否则一切免谈。“光这一条就很难了,你想想,那个年代,杭州有多少女孩超过1米7的?”他说,第一批模特是在全国范围内招的,很多是从大连等北方地区来的,“本地的也有,但真的很难找,我们,包括队里的模特,都和狗仔队一样,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子够高身材基本合格的女孩,就得凑上去问,你愿意来当模特吗?”至于直接吸纳经过专业训练的模特,那是几年后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