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评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
证监会昨日发布《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2007)》,以加强对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财务信息披露的指导,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监管报告》表示,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估。
《监管报告》提出,将根据执行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继续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力度。考虑在加强对市场关注的重大会计问题和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细化会计准则和增强操作性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准则内容。如考虑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级、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指南,同时,对于可能产生较大市场影响的准则项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股份支付、资产减值等也应结合市场中的执行案例,不断细化准则规定,并根据情况适时制定操作性的指引。
《监管报告》认为,从会计准则执行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遵循谨慎性原则,按照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披露财务报告。但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很多新概念、新方法,触及了许多原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在执行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涉及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问题。从执行情况看,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问题主要反映在,未按照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处理应付职工福利费余额、股权投资差额和商誉、混合金融工具在首次执行日的分拆等方面。此外,还遇到了可转换债券、利率掉期合约等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问题、资产转让收益的确认标准问题、资产减值等问题。
会计准则执行中根据监管原则确定处理方法的问题。包括转让超额亏损子公司时投资收益的确认、涉及利润分配基数的相关问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赎回权和回售权作为衍生工具分拆问题、股权激励相关的会计问题。
需要在会计准则层面提供操作指引的相关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过程中,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导致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这些问题包括对会计上“控制”和“重大影响”等概念的理解和执行、对开发支出资本化标准的把握等。此外,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也反映出部分公司存在大股东或关联方直接捐赠、豁免债务或代为偿债等交易,由于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此并无特殊规定,公司凭借此类交易的利得实现盈利。
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报告的会计差异问题。包括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差异导致的会计差异、双方认可的会计准则差异、会计准则执行差异和会计估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