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决策——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一定要关注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关注资产价格变动,以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同时,要切实改变目前宏观决策机制中没有证券业意见表达渠道的现状。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尚无定论,但中国股市的晴雨表特征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堪忧,中国企业利润增长的前景堪忧。此时,宏观调控再不能沉醉于历史数据的美好幻影中,应立即对未来可能的最坏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应大幅度快速降息,主动下调人民币汇率,推动银行加速放贷,拯救房地产市场,否则股市反映出来的经济前景可能变成现实。股市确已成为晴雨表
由于股权分置等制度缺陷的存在,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地、时时地出现与宏观经济背离的情况。股改之前,上证指数连续4年出现了与宏观经济走向背离的持续下跌。股改极大改善了原有股市的若干重要结构和功能,股改后我国股市对经济的代表性日益增强,最核心的中国企业都已成为上市公司;股市结构与经济结构日益匹配,股市行业结构与整体经济结构日趋一致,且两者的增长结构也非常类似;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反映能力;股市国际化也紧随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到32.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32.6%;上市公司总市值与主营业务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达到34%。如果将上市公司比作宏观经济的抽样样本,那么当上市公司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总量时,起码我们可以在统计上得出这样的结论:股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观经济。
股票的价格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决定的,股价是针对未来企业表现的情绪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价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表现的总体情绪。
现在我们的市场上有1亿个股票账户,其背后的投资者,都是用真金白银在投资未来。
与此同时,伴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证券行业目前有1000多名来自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相关机构的分析人员,每年的研究投入超过10亿元。众多的专业人士和投资者,花费巨资、耗费巨大精力,就在反复研究、翻腾1000余家上市公司及其代表的宏观经济——他们是对未来经济走势最敏感的一批人。
证券专业人士和投资者形成的总体情绪所反映的,就是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变化。所谓“晴雨”,皆在此集大成。宏观调控应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
去年上半年,股市从2700点一路攀升至3700点,股市过热实际上是经济过热的提前反应。此时各项宏观数据依然相当良好,月度CPI除6月外,其余各月均不到103.5。当时,货币政策坚持只盯住CPI,不认为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应该关注的范围。在本该坚决加息的上半年只加息两次。直到第三季度,CPI指标突然三个月暴涨,突破了106的水平,央行才在下半年连续加息4次。由于本已滞后的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效用又存在时滞,在7、8、9三月连续加息的情况下,股市已经惯性飙升到5500点左右。与此同时,同样代表资产价格的房地产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但迟至11月,针对房地产价格的金融政策才姗姗来迟,政策发布后不到两个月,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后果就开始显现,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区间。
今年以来特别是在春节过后,股市对宏观经济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悲观情绪已经较为明显,至今年6月,这种悲观情绪已经非常明显,股指亦回落到3000点的水平,但今年上半年一段时间内,防过热仍然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6月15日,央行仍然出台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的措施。到8、9两月月度CPI由107以上暴跌至105以下时,保增长才成为政策主基调。
自股改以来,我国股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遗憾的是,本轮经济周期从上行的后半段到下行至今,宏观调控始终没有充分体认到股市对经济的先导作用,而是继续依据滞后的宏观经济指标——如GDP、CPI等判断经济形势。决策依据的滞后性往往会影响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当前股市的大落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资者对宏观调控的信心在减弱。
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是未来经济预期的提前反映,宏观调控应该更好地对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更多地站在未来研究和决策当下,以避免宏观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从而使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实现稳定发展。(作者为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