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寒潮不仅袭击了全球实体经济,而且在继续冰冻各国企业、民众消费的信心。中国也不例外———继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大幅跳水之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失去了继续坚挺的支撑力。
昨日就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判断,本轮物价上涨已接近尾声。专家们还认为,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因素、以及国内需求进一步放缓之实,通缩的阴云正在不断加厚,因此,“保增长”显得尤为迫切。
CPI反弹的动力几近殆尽
国家统计局昨日上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仅为4.0%,较之9月份的4.6%同比回落了0.6%,环比回落了0.3%。
对比历史数据不难发现,自今年2月份爬上8.7%的历史高位后,CPI便在官方严厉调控政策的“打压”下开始步入下行的通道———虽然4月份(8.5%)较之3月份(8.3%)略有回弹,但自此以后,CPI反弹的动力几近殆尽,并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下挫态势。
根据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城市物价上涨了3.7%,农村上涨了4.6%。与9月份的各组对应数据相比,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城市、农村物价指数均下降了0.7%。
导致物价再度回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食品价格的明显下滑。数据显示,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8.5%,与9月份的同比涨幅(9.7%)拉开了一道深坎。此外,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
与知名宏观经济学者沈明高的观点颇为接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的张立群研究员也认为,导致上述指标明显回落的核心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继续坐大。
具体来看,10月份,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其中,服装价格下降了1.6%。专家们分析说,在外需放慢、美元继续偏软的背景下,纺织服装类产品无法保持此前的定价优势,只能转向内销,而国内需求一直不温不火,进而逼迫该类商品价格走低。
食品类价格方面,专家们分析认为,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价格周期”的影响。“猪肉、粮食的供给在增加、但需求同时减少了,价格自然起不来。”不过,沈明高同时判断,未来受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粮价有可能在一定区间内反弹。
与之相关的是,商务部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已连续4周回落。商务部认为,在食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缓解后,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传导压力有所减弱等因素,还将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保持低位。物价快速回落强化通缩预期
事实上,对于CPI此番出现的这个“大跳水”,专业研究人士和市场层面近日已有强烈的预期。此前,中金公司预计10月份CPI涨幅将回落至3.8%-4.2%,兴业银行预计10月份CPI涨幅在4.2%-4.4%之间。而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曾放出口风称“第四季度CPI将进一步回落。”
让各方更加坚信10月份CPI继续回落的另一个参照理由,是国家统计局前日(10日)发布的10月份PPI数据———今年10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同比增幅仅为6.6%,这一刻度与今年2月份(6.6%)持平。
“综观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的PPI下降到负增长都有可能,因为PPI前期价格指数相对比较高,由于需求上不去,价格下降趋势很难止住。PPI下降水平可能比CPI水平还要低,而且每个月下降的幅度都会很大。”与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室主任刘霞辉的看法比较接近,沈明高也判断,未来PPI和CPI仍有下降的空间,但下降的速度有可能放缓。
“今年四季度,我国CPI单月涨幅会继续回落,全年累计涨幅将在6.5%左右。”刘霞辉判断,全球性经济衰退还可能进一步拉低大宗商品价格,但与此同时,消费信心恐难企稳。
“CPI和PPI的双双回落,说明通货紧缩可能来得比预想的要快。通缩风险在加大。”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胡月晓的这个看法与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总监李晶颇为一致。在李晶看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下降趋势还将持续。”
胡月晓和李晶都认为,如果维持目前的物价水平不变,到明年4月,国内物价增幅就可能将为负值;而如果保持目前的趋势不变,最快到明年2月就会出现负增长。
那么,国家今日已经开启的“保增长”列车能否牵引国内经济逃离通缩的阴云呢?对此疑虑,沈明高的观点是:国家出台的刺激经济计划在短期对国内需求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有可能稳定部分行业的价格;以燃油税为主要内容的能源价格的改革如果能够适时出台,也可能对遏制通缩有一定的支持。
但总体上看,受访的专业观察人士还是相对比较悲观。他们认为,虽然目前政府相关经济复苏计划已经开启,但是距离大量投资、提升居民消费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时考虑到经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即便所有的经济刺激政策立即实施,具体的经济反馈效应也至少要到下一季度才能显现。央行拓展流动性扩大降息空间
“PPI的下降和国际上大宗产品的价格下降有直接关系,而粮食、食品的价格也直接促成了CPI的下降,随着翘尾因素影响的逐步消失,11、12月份CPI数值将继续下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进而判断,明年宏观调控的任务必将从反通胀转为反通缩。
显而易见的是,10月份CPI和PPI的双双大幅回落,不仅仅强化了市场对通缩的判断,同时也再一次抬升了对更为“宽松”、“积极”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预期。
在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另外一位专家指出,PPI、CPI的下滑速度甚至“有点偏快”,“来得有些出乎意料”。在他看来,通胀的阴影已经消逝,但通缩的阴云重新罩上了中国经济的天空,加上眼下全球经济严重不景气,因此,政府近期已经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的积极政策被寄予厚望。
尽管央行行长周小川本周一在圣保罗国际清算银行会议的间隙表示“可能会在晚些时候下调基准利率”,但是这一表态并未压制市场对短期内再度降息的高涨预期。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在受访时就判断,央行近期仍有较大的降息空间。
事实上,不仅仅是李振宁对近期货币政策寄予了这样的判断。其他多位受访的专业人士也都预计,年内央行必将有新的降息措施出笼。
“预计下月CPI将继续回落至3%水平,这将给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空间和可能性。”李振宁认为,降息能使得当前资金链紧张、销售不畅的诸多行业得到提振。他分析说,在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的同时,理应有相应的货币政策跟进,这较之单纯地创造流动性的效果更佳。此外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银行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央行最近正在研究推出一项为银行注入短期流动性的创新型工具。据知情人士披露,这项拟在同业拆借市场推出的工具,有望在短时间内为银行提供紧急的资金支持。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相关报道央行:促进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全年新增贷款将超4万亿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大幅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除停发3年期央票外,1年期和3个月期央票发行频率也已降低。此外,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新推出短期招标工具(TAF),为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及CPI涨幅的变化,灵活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扩大信贷投放。近期将指导政策性银行在年底前再追加贷款1000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及农副产品收购;鼓励商业银行对年底前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贷款。预计今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超过4万亿元。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确保扩大内需后增加的现金供应。大力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畅通国库资金支付清算渠道,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范围,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确保各项财政支出资金及时安全拨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