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最近在武汉 大 学“ 出炉”。调研对象是武汉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据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这份报告表明,“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但他们的情感经历却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总体上“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
这份报告还表明,“90后”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透过这份报告,社会应该反思,对这一代人的看法是不是戴上了“有色眼镜”?
把一代人贴上“90后”的标签,作集体的批判和怀疑,既不科学也不可取。其实,被标签化的何止“90后”,“70后”、“80后”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成长烦恼。记得媒体上曾发表过文章《80后,尴尬的草莓一代?》,看来他们遭遇的不信任危机并不比“90后”小。然而就在今年,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曾被视为患有“价值虚无症”的“80后”一代闪亮登场,他们的爱国热情、奉献精神、志愿行动令人刮目相看。
标签化年轻人的做法带有炒作的嫌疑。“80后”、“90后”如果只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倒也无可厚非,很多媒体制造这个概念却是为了炒作话题。我们不妨看看这些话题是如何炒作出来的。公安部网站发出B级通缉令,捉拿3名逃犯,立即有记者发现了其中奥妙并写出报道:《公安部B级通缉令捉拿3名“80后”逃犯》。前段时间,网络上发生了一场“80后”对“90后”的“战争”,两个年代出生的网友互相攻击,“80后和90后网上争霸”,媒体马上为这场“战争”命名。
应当承认,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精神特征。根据年轻人的成长背景,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倘若把一代年轻人标签化,从而炒作一些话题就很无聊了。这样的标签化炒作,最后只能炒出一堆伪话题,遮蔽了一些真问题,结果导致人们对年轻人的误读,也使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失去了正确判断。(何全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