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相关媒体和一些文学刊物上,充斥着大量吹捧性的文章,一些批评家面对一些平庸的文学作品,频频出现类似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一个经典”、甚至于“李白转世、苏东坡再现”等浮夸性评论,在学术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误导公众,让读者大倒胃口。
在近日省作协组织的江苏省文学评论工作座谈会上,江苏省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尖锐地指出:“批评大致分两种:人文价值的批评和审美的批评。现在,文坛上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人文价值立场被肢解,批评家大多依附于主流权力话语,批评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批评被异化了。”丁帆的话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说:“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已经很少了,批评现状不容乐观,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差距很大,已经没有一种基本的正气了。批评工作者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高出平均水平的敏感,另外,还要有一个基本素质,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这就是良知和责任,说真话,不说假话,不盲目追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文学批评的浮夸吹捧现象?除了批评家的浮躁、缺乏艺术敏感力与审美能力之外,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范培松一言中的:“说到底,现在的很多文学批评,学术味少,拉帮结派的江湖味很重。”范培松的话显然揭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现在很多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圈子”,彼此之间达成“默契”,很多时候甚至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在圈内相互吹捧,获取各种各样的名利,对圈外则排斥异己,大搞门派之争。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蔡骥鸣说,现在很多评论家的声音被湮没了,评论变得苍白、无力、矫情,在全民写作和全民评论的时代,评论家也要像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保持特立独行的风格,保持自己评论的个性。因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呼吁:“新时期以来近30年的创作,许多作家都面临着困惑,作家和批评家有一个良好的对话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重建健康的文学批评生态?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赵恺指出,文学理论的使命不是评判和裁决,而是发现和引领,发现了什么人?引领了什么潮流?我们期待肌肤之痛,期待命运之思,期待灵魂之撼。江苏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汪政深有同感:什么是批评?文学批评应理解为一种行为,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一个文本,批评的概念要有突破,方式、观念都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功正和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李湘银进一步强调:批评家应该重塑形象和起码的职业操守、道德准则、人格范式;建立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对话、互动关系,彼此之间应当是一种互信的、沟通的关系,直接的、交流的方式,批评家要有胆量,作家要有气度、雅量;健康的批评生态要求批评家要有的放矢,科学公正,坚持批评正义。
文学批评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当然不是孤立的,是整个学术生态异化的反映,与社会潮流、学术体制、人文操守、审美能力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座谈会上,江苏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范小青希望江苏文学批评界创造更好的氛围,既畅所欲言,又和谐融合,既直言不讳,又令人舒心。江苏省作协主席王臻中则给批评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保持清醒头脑,恪守精神家园。坚持实事求是,彰显胆识善意。一切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评论家,必将牢记批评的要义和关键,通过自己的评论,让创作者受到启发和激励,让欣赏者得到借鉴和提升,使文学评论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