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中央国务院11月10日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之后,11月1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又出台四项实施措施(见中国政府网2008年11月12日)。
国务院这四项实施措施包括:核准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确定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具体安排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
四项具体实施措施很实。实在何处?笔者感到都与民生需求息息相关。比如,核准西气东输项目就是解决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造福沿线地区人民群众;比如,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就是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就业,至于地震灾后重建恢复是公众的需求。
对于“实”,一句话就是要想到人民群众,积极努力扩大民需。据国家发改委初步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下半年甚至明年,情况可能更糟,中小企业无疑将面临“史上最冷的寒冬”。到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可见,中小企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脊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素——企业倒闭潮的背后就是失业潮。而今,国务院出台四项实施措施就是一个亮点导向:落实十大措施关键是落实与民生需求息息相关的项目。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各地干部群众营养不良这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在分管财经工作的老一辈领导人陈云主持下,国务院出台一个著名的关于黄豆分配问题的红头文件。站在时下物品丰富的角度,恐怕对堂堂的共和国国务院专门出台一个“黄豆文件”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为何陈云要主持下发“黄豆文件”?据称是“由于缺少肉类和食品,营养不足,许多人患浮肿病”。为解决这个问题,陈云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到,每人每天对蛋白质的最低需要量是70克,而一斤粮食中含蛋白质45克,一斤蔬菜含5克,还缺少20克,相当于一两大豆的含量。因此,他提出先在大中城市的6000万人口中,每人每天供应一两大豆,以解决营养不良患浮肿病的问题(见《陈云传》1236-1237页)。
那么,陈云打“黄豆主意”又源于何处?不言而喻,是陈云想到了人民群众身体营养所需。以人为本,从一个角度而言,就是以人民群众的身体为本。因此,“黄豆文件”是实实在在的“民心文件”。原来,陈云曾专门召集有关营养专家开“诸葛亮”会,专家们向他提供的数据表明,100克黄豆蛋白质有36.3克,脂肪18.4克,碳水化合物25.3克,含热量1725千卡,钙、磷、铁等元素都比较丰富。我国东北是盛产黄豆的地方,可以全国进行调剂。这样,在陈云同志等领导人的精心策划下,国人凭着“黄豆”渡过了艰难时期。事隔数十年,然而,每谈及“黄豆文件”,人们都对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也肃然起敬,敬佩他们时时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的高尚品格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过硬的调研之功。
笔者之所以大篇幅引用“黄豆故事”,意在说明,贯彻中央决策,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那么,对于时下地方而言,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工作中,如何体现这个“实”,使中央决策变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效果,就需要像陈云同志那样时时想到民需,从实际出发下苦功调查研究,“比较、交换、反复”,甚至组织一些人们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踱方步”,使决策更科学性,更符合实际需要。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着硬招,也是对地方官的一场考试。只有想到民需,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招硬招。笔者盼望,在这场特别考试中,能有更多的“黄豆文件”地方今日版问世,为人民建功立业。(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