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1月16日电题:“当‘村官’的经历让我受益终生”——我国首位硕士“村官”的人生感悟
记者张晓晶
杨本伦是我国第一位硕士“村官”。
1992年,硕士研究生杨本伦放弃国家机关的工作,到农村当了一名村支书。尽管6年后他选择了离开,但他说这段当“村官”的经历让他受益终生。
1989年,杨本伦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人事部工作。1992年10月,不甘心机关按部就班工作、满怀创业激情的他,主动要求回家乡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东北庄村有2500口人,人均不到一亩薄岭地,没有农副业,80%的村民刚解决温饱问题。要从吃“皇粮”的国家机关干部到这个穷村工作,杨本伦的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家人也没拦住他。
上任后,杨本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大规模土地调整。他认准发展林果业是一条适合东北庄村实际的致富路子,可是东北庄村的土地划分零零散散,各家各户的地这里一块,那里一块,形不成规模。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必须重新划分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山地重新划片那会儿,杨本伦十天半月回不了一趟家,经常顾不上吃饭,最后与村民签订了50年土地承包合同。
当时的东北庄村人还不知道啥叫做生意,杨本伦最早把商品意识带入了这个小村庄。为了把村里位置最好的一块坟地改建成市场,他被人打得头破血流,还带头迁走了自己家的祖坟。现在,那片坟地成为附近有名的市场,不仅方便了村民生活,还打通了村民致富的思路。在任期间,杨本伦争取资金,给村里修水利工程、修路。
他也有失败的探索。他兴办村工厂,由于上马比较盲目,缺乏管理,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当“村官”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杨本伦没有同行者,也面临着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不了解农村经济等困难。1998年,杨本伦最终因为“水土不服”,离开了农村。
“在农村的六年经历,让我受益终生。我更了解基层工作和百姓疾苦,工作更有韧劲,心理承受能力更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他说。
离开农村后,杨本伦走上了经商之路。现在,他是淄博信誉楼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村官”经历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打下深深烙印。他说,农村生活去掉了他身上浮躁的、过于理想化的色彩,培养了踏踏实实做事的作风。现在,他在企业里推行职工休假、高福利等政策,都源于自己在农村工作6年的深切感受。
尽管自己的“村官”之路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让杨本伦高兴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任职锻炼。他认为,国家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是双赢之举,对农村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提升都有好处。
“现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与我当时已经有很大不同,党政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帮带机制更加健全,相信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找到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