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专为监控1000亿元投资实施过程的联合检查组即将组建的消息,自发布后在民众心中所激起的波澜,不亚于扩大内需方案推出时的人心振奋。
这不难理解。扩大内需的巨额投资大多通过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来实现。建设领域往往是腐败高发区,“修一条路,倒一批人”并不鲜见。而资金效益低、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弊病也较常见。这就使得投资方案引来国内外一片激赏时,也着实令很多人手心攥着一把汗——
这些投资里,会不会有资金流入私囊?会不会引发新一轮“跑部钱进”?会不会因决策管理不当而使一部分钱打了水漂……
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民心工程”,如果不能建成“放心工程”,非但难以完成预期目标,还可能失信于民、引发社会矛盾。
欣慰的是,中央立即决定,将由中纪委、监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加强对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层次如此之高、介入如此及时的监督管理,说明中央政府用好“每一分钱”的决心。
抗震救灾之际,审计部门首次一改以往的“事后审计”为全过程跟踪审计,近万名审计人员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同步、全过程审计救灾巨额资金与物资。监督的效果令人欣喜——至今,尚未发现一起重大挪用、截留、贪污的问题。
不过,与救灾资金有所不同,投资的领域广,时间跨度长,监控的难度更大。
事实上,财政资金“问题流向”的背后,更有一些戴着合法、合规的帽子。被“大兴土木”的热浪席卷,多少开发区、大学城盲目上马,建成后却冷冷清清,决策失误造成城市建设中大量浪费。政府投资何以容易低效率,重复建设为何踩不住刹车?因为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预算体制还需完善。而建设系统何以“前腐后继”,集体腐败、串案窝案以及连续发案现象屡屡发生,也与现行招投标制度有很大关系。
更应注意的是,在经济刺激与扩大内需的集结号紧急吹响之后,各地即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与“建设热”。于是,如何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如何严格按决策程序科学立项,加快各种监管制度、机制的建设,如何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不走样,均是当务之急。
巨额投资方案出台,人们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果对这些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也成为一项决策透明、确保资金有效使用的“放心工程”,更将赢得来自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