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县长范迪军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发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微凤阳县被誉为“改革之乡”。改革开放30年来,“改革之乡”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近日,凤阳县县长范迪军就此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主持人】凤阳地处江淮分水岭,非旱即涝,30年前,是有名的贫穷之乡,"凤阳花鼓"最早就是外出乞讨谋生敲出来名的。改革开放30年,凤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范迪军】历史上的凤阳是个穷出名的地方,有首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民谣就是流传数百年的《凤阳花鼓》的歌词,是凤阳历史的真实写照。而今,"凤阳花鼓"已经从凤阳农民过去乞讨工具,变成了人民享受文化生活的艺术品,2006年,被评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解决了亿万农民的吃饭问题。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凤阳人民弘扬“大包干”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县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亿元,2007年实现52.8亿元,增长52倍;财政收入3.8亿元,是1978年的41.5倍。
二是城乡面貌变化显著。近5年来共投入10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前25年投资的总和。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1.9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7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0.8万人。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凤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61元,2007年达3652元,增长了60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33元,是1978年的43倍;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人均9.65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7.8平方米。
四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07年,我县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9934万元,2008年又实施了22项民生工程,预计总投入2.3亿元。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今年参合率达98.3%,被评为全省合作医疗管理先进县。
【主持人】为什么凤阳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范迪军】30年来,凤阳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横向比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改革开放以来,凤阳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以每年15.8%(现价)的速度和13.7%速度增长,2007年,分别实现52.8亿元和3.8亿元,但与沿海发达县域经济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偏低。
二是工业化水平偏低。1978年以前,凤阳县只有一些零星的手工作坊和原料加工企业,30年来,全县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率由1978年的13%,提高到2007年的29%,尽管如此,目前我县一产仍占32%,仍然是个农业大县。
三是经济外向度不高。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力度,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强,2000年全县进出口总额仅为45万美元,2007年全县进出口总额8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近2000万美元。与自己相比进步很大,但与江浙地区出口经济占主导地位相比,经济外向度显然滞后。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结构由过去单一的以粮食为主的农业型逐步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正在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但我们的转型速度还够不快,质量还不够高。2007年,凤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
上述差距除区位环境因素外,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差距,缺乏创新举措,尤其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上还要来一次“大包干”式的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再创凤阳县发展新优势。
【主持人】当时18位摁手印的“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民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范迪军】当年小岗村18位摁手印"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民,目前健在的还有12位。胡锦涛总书记9月30日在小岗视察时指出,18户农民创造的“大包干”,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他们(包括已故的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属)始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目前他们和小岗村全体村民一样,过着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比如:带头人之一关友江现在兴办的“农家乐”旅游特别红火,“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经营现代农业,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还购置了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