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以下简称“长老教会”)、“本土”社团共同发起的“挺扁晚会”,上演了一出闹剧。仔细回顾最近两个月来由“独派”组织的“挺扁”活动,常会看到长老教会活跃的身影。这个教会为什么如此热衷“台独”等政治活动?它的发展脉络如何?在民间的影响力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台湾“中研院”的林昌华教授。
影响不可小觑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65年英国长老教会牧师马雅在台湾南部及1872年加拿大长老教会牧师马偕在台湾北部开展的宣教工作。但由于东西文化的冲突,宣教工作没有太大进展。1951年3月,在台当局的支持下,南北两个不同源的长老教会合并成立“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其规模迅速扩张,组织也愈加完善。
据林昌华介绍,长老教会目前教徒有20多万人,由总会、中会、小会组成,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影响不可小觑。平时传道时也注重兴办学校、医院等慈善事业,再加上具有国际背景,无论在政坛还是民间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1970年,“本土意识”很强的高俊明(如图)出任长老教会总干事,次年10月台当局被逐出联合国,岛内各种思潮纷纷涌现。长老教会开始利用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及广泛的海外关系,率先公开挑战国民党权威。1971年发表“国是声明”,要求全面改选“中央民意代表”,当时在国际上给台当局造成很大的压力,在中美建交前,长老教会发表了更具震撼性的“人权宣言”,明确主张台湾“独立”。林昌华透露,对长老教会这些举动,台当局考虑到它在岛内与国际上的影响力,对其仍是采取争取态度,不想让它走在“政府”对立面,只是进行口诛笔伐而已,并没采取具体惩罚措施。相对其他反“政府”人士动辄判刑甚至被杀,台当局对长老教会的做法比较“仁慈”。林昌华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长老教会和民进党“合流”共同挑战国民党权威,要求“民主化”和“本土化”,这对曾有恩于它的国民党来说,是始料未及的。
“本土”色彩深厚
林昌华表示,长老教会教义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钉根本土,认同所有住民”,加上平时采用闽南语宣教,这让它比别的教会有更深的“本土”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老教会的民主、“自决”运动很自然与具有相似诉求的“党外运动”结合在一起。据林昌华介绍,民进党大佬如尤清、张俊雄、黄天福、翁金珠、张俊宏、洪奇昌等,在1970年代初皆成为长老教会的教友。张俊雄当时还曾担任《台湾教会公报周刊》理事长,而号称“党外运动旗手”的施明德也和长老教会过往甚密,“美丽岛事件”爆发后,长老教会因帮其藏匿,一干人等后来还被判处有期徒刑。长老教会的高层如高俊明、黄武东以及传道人员如谢秀峰、蔡有全则直接为“党外”人员助选。
林昌华说,当时党外人士除出版杂志传播民主思想外,另一个重要宣传渠道就是透过长老教会的各级神学院,尤其是台南神学院,当时更被称为“党外大本营”。另外,由于神学院的海外背景,其师生可以自由地在校内取得政治禁忌书刊,看完后再将民主思想传播到校外,对“党外运动”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林昌华说,“党外”整合为民进党之后,长老教会和它仍是战略上的盟友关系,他们联手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大大加快了“解严”和“民主化”进程。
立场极端“台独”
民进党执政后,长老教会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原来反“政府”转变为支持并监督“政府”。陈水扁上台不久它就曾透过许多场合表达力挺之意,与支持立场相比,它所标榜的“监督使命”就逊色多了,也只是当民进党为争取中间选民而欲抛弃“台独”路线时,长老教会才跳出来进行严厉的批评,目前它是岛内“台独基本教义派”的主要代表。林昌华透露,长老教会如此深地介入政治,也曾引起教内有识之士的忧虑,担心“政治信仰”会取代“宗教信仰”,最终偏离教会宗旨。
在“百万人倒扁运动”中,高俊明“护扁”心切,曾以严厉措辞批驳与其私交甚好的施明德是“卖台第一勇士”;赵建铭因“台开案”东窗事发失业后,长老教会所属的台南新楼医院不顾外界观感,主动提供岗位帮其解决生计问题;今年扁家“洗钱案”事发后,陈水扁“温暖之旅”的重要去处就是各地长老教会,高俊明等牧师也常光临扁家,带领他全家一起祷告。可见,长老教会对“带领人民终结外来政权”的陈水扁格外“体贴”。
与此同时,长老教会对任何改善两岸关系的行为都极为仇视,前不久陈云林会长一行赴台,长老教会带头围攻他们下榻的圆山饭店,这种“不问是非,只问蓝绿”的立场受到很多民众非议。林昌华表示,高俊明当了20年总干事,被视为该会精神领袖,他的“极独”立场已深深影响很多教徒,虽然内部特别是北部教会有较理性的声音,但常被湮没在一片“台独”声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