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为了平息外界担忧,正处于舆论暴风眼的国美电器11月24日下午发布了一份炫目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人民币(同下),同比增长20.0%;经营利润18.7亿元。
然而,截至当日晚七时半,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鹏润投资总裁黄光裕的手机始终无法接通,其夫人国美电器执行董事杜鹃手机除了音乐声,也无人接听,国美电器财务总监周亚飞则处于关机状态。
对于已经流传数日的黄光裕被拘传闻,国美电器副总裁、新闻发言人何阳青24日这样回答记者,“我现在无法对这个传言进行评价。”他表示,公司上下目前正在全力准备本周五即将举行的国美电器22周年庆典。但当记者问及黄光裕是否会在这个庆典上出现,他表示现在无法回答。
黄光裕究竟怎么了?
24日下午,有关监管层一位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黄光裕在二级市场违规行为不仅限于涉嫌操纵*ST金泰(600385.SH)。而本报记者还从不同渠道获悉,黄光裕此次被查或牵涉到商务部前官员郭京毅案。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10月份开始,国美电器董事会主席黄光裕、财务总监周亚飞被“限制出境”;11月17日二人被有关方面约谈;11月20日二人正式被北京专案组带走。
接近调查部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郭京毅等多个被查官员都供出黄光裕曾向其行贿。有说法称黄行贿的目的是为国美电器在港上市时绕开商务部相关规定。
另有权威人士告诉记者,2006年黄光裕兄弟企业违规贷款13亿元的事情此次又旧事重提。当年因中行北京分行牛忠光案,曝出黄光裕兄弟企业违规贷款,后经黄氏兄弟公关化解了危机。
涉嫌行贿
本报记者从不同渠道获悉,黄在10月被限制出境,11月才被公安局带走协助调查。
上述接近调查部门的人士表示,除已经被查的原商务部巡视员(正司级)郭京毅、原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邓湛之外,因受贿被查的商务部官员又增加了多位。“不过,到目前为止,在郭邓两人外,并未涉及更高层官员。”
“不过,黄光裕没有承认。”这位人士强调,仅凭目前证据,仍然未能将黄定罪。
鹏润地产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国美整体上市时黄将持有的35%非上市国美电器股权注入上市公司不符合有关规定,后来顺利得到批准,可能涉及到行贿的问题。此外,当年国美能否以红筹股的身份在香港上市完全取决于商务部,国美曾想方设法对商务部相关人士多次公关。
“黄光裕牵涉其中,主要为了国美去香港上市的事情,时间大概在2004-2006年期间。”前述调查部门的人士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
国美电器当年采取红筹方式上市。从买壳到上市、再到整体上市,历时6年。
2004年6月,中国鹏润(0493)以股份和可换股票据支付,出资83亿港元向Gome Hodings Limited收购Ocean Town所持国美电器65%的股权,国美电器最终成功实现借壳在港上市。中国鹏润正式更名为“国美电器”。
而当时商务部规定,组建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外方股份比例必须在65%以下。故此,黄光裕只能自己持有35%“国美电器”股权,不能将其注入上市公司。黄光裕曾一度表示遗憾。
但2006年3月末,黄光裕接受专访时透露,国美电器将母公司一直未上市的35%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公司的申请已获商务部批准。
对上述涉嫌行贿之说,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一律持“不否认不承认”的态度。
牵涉“最牛散户”刘芳?
24日下午,有关监管层人士向记者透露,黄光裕牵涉*ST金泰(600385.SH)的股价操纵案,“而且其证券市场违规行为还不止于此”。
鹏润地产一高层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黄被调查的原因很可能跟黄个人的投资有关。黄有自己的一些个人投资,公司是无法知晓的。据了解,投资应该主要是证券、股票类资产。
多名券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有消息认为,过去两年,著名的最牛散户刘芳的背后有可能就是黄光裕。公开资料显示,杭萧钢构(600477.SH)、*ST金泰以及ST雄震(600711.SH)等多只出现连续涨停和跌停的异常交易股票中,刘芳均是榜上有名。
资料显示,黄光裕之兄黄俊钦于2001年12月着手收购*ST金泰,通过其掌控的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在*ST金泰分别持股10%和1.92%。
2007年下半年,*ST金泰因为42个涨停,一时成为市场关注度焦点。而42个涨停最大的受益者刘芳也因此浮出水面。
ST金泰2007年一季报显示,刘芳以312.24万股突然成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当年3月5日,*ST金泰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
当年7月9日,*ST金泰发布复牌公告称,董事会通过关于公司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议案:本次非公开发行数量不超过80亿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对象为不超过十家特定投资者,其中新恒基控股集团(下称:新恒基控股)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价值合计约为221.00亿元(未经审计)的资产认购约70亿股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发行价格确定为3.18元。
自当日起,*ST金泰股价开始了长达42个涨停之旅。
2007年一季度*ST金泰的每股平均价格约在2.8元上下,经历42个涨停过后,*ST金泰股价一度达到26.58元高点。按照312.24万股计算,刘芳当时的浮赢最高可达7400万左右。
不过,*ST金泰今年一季度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刘芳一直还位列*ST金泰10大流通股股东之首,持股未见减少。直到*ST金泰2008年中报,刘芳才突然淡出了10大流通股股东行列。今年3月-6月,*ST金泰股价从10元附近开始,一路下跌到4.5元下方。
刘芳持有的312.24万股*ST金泰股票如果是今年3-6月减持的话,实现的盈利将大大减少,不过即使按照该时段股票均价计算,盈利仍远远超过千万数额。
13亿资金迷踪
自黄光裕登上胡润“富豪榜”首富宝座以来,民间对其质疑声不断。2006年,因涉原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牛忠光一案,黄俊钦、黄光裕兄弟在中行北京分行一批总额13亿元的违法违规贷款,被公安部正式立案调查。但当年黄氏兄弟均未受到公安部门拘押。2007年1月16日,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消”。
但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还没有结束。“两年了,但还是没有平息外界质疑。”据权威人士透露,包括违规贷款等黄氏兄弟企业的资金问题也在本次调查中旧事重提。
根据有媒体披露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3亿违规贷款的流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而这一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黄俊钦。
1995年,静安控股董事长邓南威、股东梁湖南,将拥有北京市北三环东路静安中心地块的静安控股100%股权作价1800余万美元,转让给香港捷成。
当时,黄俊钦并未付现金,而是约定在静安中心大厦建成后,以相应楼宇面积折抵股价款,也未办理股权转让过户手续。
有媒体披露,1997年,为解决静安中心建筑期间资金短缺问题,爆发了有人涉嫌伪造静安公司执照、董事会决议及法定代表人邓南威的签名一事,以静安公司名义向北京中行贷款。数年间,在牛忠光的安排下,黄氏兄弟共向中行北京分行贷款接近13亿元。
据调查部门的人士透露,当时公安部调查20余人次、30多家黄氏相关企业显示,此后,这笔资金或流向香港捷成、黄氏兄弟及亲属的海外私人账户。其后基本上又以投资的方式重回内地,支持黄氏兄弟企业发展壮大。
有消息传国美财务总监周亚飞与之一道被拘,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黄光裕此次被拘可能与资金问题有关。24日下午,本报记者致电黄俊钦本人,就被调查一事进行询问,他称暂时不愿意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
新恒基、国美方面也对上述说法予以否认。11月24日,国美方面称:“上次是协助调查,资金方面没有问题,而且调查也解除了。截至目前,公司方面没有收到北京公安局专案组任何的法律文件。”
国美与厂商联名表态
何阳青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即使黄总出现一些个人问题,但我相信,国美电器作为一个成熟的上市公司是不会受到直接影响的。”
国美电器在发给媒体的声明中附了诸多厂商的联名表态,包括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康佳集团多媒体总裁穆刚、美的制冷集团总裁方洪波等诸多高管。上述家电制造商表示,与国美电器合作一切正常,还将一如既往支持国美并与其继续加强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电厂商高层告诉记者,黄光裕事件发生后,是否可能导致应收帐款无法收回,供应商停止供货还不得而知。最担心的应该是那些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依赖国美、苏宁渠道的家电厂商。而对于自建销售渠道的家电厂商,影响不大,但也很关注明年春节的采购计划。
上述匿名家电厂商表示,此次事件后应该质疑反思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商业模式。长期依赖收取各种费用来挤压供应商的利润,进行过度规模扩张,导致厂商销售成本高、单店质量差,开得越多,亏损越多。
该厂商举例,国内家电连锁企业的进场费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如在国美、苏宁等门店销售,一年50%的定价用于渠道费用。而如果自建渠道,只占到定价成本的8%。还能比家电连锁店的销售利润高出20%。再比如家电厂商自建门店资金费用可以保持固定支出,例如投入两万元即可盈利,但是进入家电连锁卖场,同样面积投入四万元甚至还出现亏损。
对于黄光裕主导的2007年与贝尔斯登设立联合投资基金项目的影响,11月24日,本报致电贝尔斯登亚洲公司。该公司高级事务董事郭先生透露,贝尔斯登已经被摩根大通收购,关于和鹏润投资的合作项目和走势还不得而知。而香港摩根大通证券(亚太)高层表示,主要精力仍在金融危机,对鹏润投资等合作尚不是主要考虑。
世纪证券零售行业分析师吕丽华认为,黄光裕被拘这一消息对于国美股价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根据事情的发展,苏宁电器等其他竞争对手可能会借机发力,争夺其市场份额。
国美一位内部人士称,总部最近开会一直在稳定人心,让大家不要担心,说在最近的公司会议上,黄光裕将会出席。前述鹏润地产人士也表示,2006年那么大的事情都过去了,黄氏兄弟的危机公关能力是很强的,而且目前主流意见,对于过去因为政策和法律的缺失,中国企业初始阶段的灰色问题只要不是太严重,可以部分放宽,这次也许还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