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孙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28日表示,空间中心将负责完成嫦娥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的研制工作,确保在2010年完成发射任务。
吴季在空间中心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介绍了空间中心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他说,力求经过10余年的发展,使空间中心成为既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又有全面的空间科学任务总体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让中国的空间探测和研究成果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吴季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空间中心要确保载人航天二、三步任务中相关探测器和有效载荷公用设备的完成;确保载人航天二、三步任务中空间环境保障任务的完成;负责完成嫦娥三、四号探测器(包括巡视器)有效载荷分系统的研制任务。
吴季表示,空间中心负责研制和建设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有效载荷数管和测控数传分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将确保2009年10月完成发射,并在项目实践中做出重大科学成果。
他说,空间中心将继续深入分析和研究地球空间双星计划的探测数据,力争做出进一步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夸父计划的预研,承担有效载荷总体和部分探测器的论证工作;积极推动和主导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探测(MIT)计划、太阳极轨射电成像探测(SPORT)计划。
吴季说,此外,空间中心还将完成子午工程一期的建设,推动子午工程二期工程的立项,建立并初步应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实际的空间天气物理预报模型,集合中科院整体力量,进一步提升中国空间环境预报和保障的能力。
国家航天局局长、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孙来燕在庆祝大会上说,目前以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为代表的“大航天”概念得到更多认同,并已转变为具体实施项目和计划。继双星探测和绕月探测工程成功实施后,“十一五”期间中国要继续开展探月二期工程,立足自主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返回式微重力卫星,通过国际合作开展空间天文卫星、中俄联合火星探测、世界天文台等项目研究。空间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将对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其前身为1958年10月成立的中科院“581”组,首任所长为中国著名空间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50年来,中科院空间中心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各类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工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和探月工程等重大空间任务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