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国家体育场“鸟巢”高悬巨大红丝带,提醒人们关爱艾滋病患者、提高预防艾滋病意识。新华社记者 唐师曾摄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刘欢)“上世纪70年代时,北京的建筑都很破败,空旷的街道一到晚上便灯光昏暗……(如今)城市里到处都是新建的摩天大楼、宽阔的公路和立交桥……他们不只依靠中国的建筑师,还邀请世界各地最有才华的人来设计他们的标志性建筑。”北京奥运结束后,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北京建筑30年来的变化。
香山饭店、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办公楼、“鸟巢”……事实上,北京建筑是一面镜子,折射出30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展示着3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壮大,反映了30年来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在日前揭晓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评选中,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赫然在列,他设计的香山饭店是改革开放后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
1979年,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内,贝聿铭主持设计了香山饭店。这座新颖而现代化的建筑,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
北京的建筑设计市场由此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3年竣工、由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设计的北京长城饭店是外国建筑师在改革开放前期的代表作。这个巨型大厦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其主楼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
“这个建筑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这不是北京的风格,太摩登,太现代派了。”原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宣祥鎏说,“但我们还是同意这样做了,因为那时不了解国外的建筑技术,我们就是要改变封闭状况,引进人家先进的东西。”
在这样的环境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建成了最早的3幢超高层建筑――京广中心、京城大厦和国贸中心,它们都是由境外建筑师设计的,设计单位分别是日本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美国索贝尔·罗斯有限公司。
建筑风格的演变,也折射出中国人的观念变得愈加开放、包容、多元。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式建筑曾大行其道,如今一系列富有现代气息、风格多样的建筑相继拔地而起,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商业、环境以及历史看法的改变,把中国人对技术和发展的信念,同融入世界的追求结合起来。
1998年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国际招标活动,将北京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推入了一个新境界。这次活动,是北京在改革开放以来组织的首次大型建筑设计国际招标活动。它的兴建,其意义已超过工程本身,代表着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形象。
“在方案评审中,我们真正发扬了民主,不但公开展出了第一轮设计方案,还先后召开了8次正式座谈会,”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认为:“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极大促进了北京乃至全国的建筑设计创新,它表明,中国正迈向更大的开放。”
在这次历时1年4个月的活动中,共有10个国家36家建筑设计机构的69件设计精品参选。最终,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凭借其大胆、创新的椭圆性建筑脱颖而出。
“一个国家要迎来新的时代,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创新和变革的精神融入建筑当中。”一向关注建筑的《财经·视觉》杂志这样评论。
中央电视台新办公楼的设计,沿袭国家大剧院的做法,也举办了大型国际招标活动。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以“Z”字楼的设计成为最后赢家。它以两个“Z”字形大厦交叉缠绕,组成令人震撼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摩天大楼的呆板格局,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库哈斯以同样的环转摩天楼为不同的城市做过建筑设计,但只有北京接受了他的方案。库哈斯说:“央视新楼显示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能量和经济能量。”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认为这个设计能代表“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在这个时期展现出来的东西: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
与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引起一些争议不同,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建成后赢得各界的交口称赞。由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钢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状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认为:“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建筑繁荣。如果没有今天国家的经济实力,即使有再好的设计,也无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鸟巢”拥有多个令人骄傲的世界之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它采用中国自行设计的高强度的Q460钢材搭建,没有使用一公斤外国钢铁,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从2003年12月破土动工到完成竣工验收,“鸟巢”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将“鸟巢”列为世界正在建设的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之一。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在全世界选出的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的桂冠。
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将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