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浙江杭州萧山宁围乡首次召开万元户表彰大会,鲁冠球(右一)榜上有名。 新华社
二十多年前让人艳羡
它是财富代名词
我说
讲述人:董锦荣,51岁,瑞安人,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之一。
“他家是万元户啊!”“啧啧啧,了不起啊!”这样的对话发生在“万元户”这个词还很新奇的年代——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万元户”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包含着赞美和羡慕的词语。
走进瑞安公爵山庄左侧小路的尽头,是一幢3层楼的别墅,我在这住了十多年。周围是一片精心布置过的花园,推开高大的黑色铁门,我习惯每天下班后就站在这一片花圃前休息,妻子往往会在这时候切半个苹果递给我。
我是这幢别墅的主人,也曾是“万元户”的一员,但想起当“万元户”时的心情,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凑了600元下海创业
1984年,我27岁。因为上班的地方要缩减人员,我和几个朋友就一同离开了瑞安通用印刷机械厂。万元户?那时,我想都不敢想,只愿有个出路,什么活都可以。再加上,那时我已成婚,家里的老人和妻子要靠我养着。虽然不至于是穷得叮当响,但我也明白要是再找不到工作,家里真的要揭不开锅了。
和两个朋友一起坐在长木条板凳正烦恼时,朋友抱头喃喃道:“找不到,难道要……自己干?”
“我们三个人就一起办印刷厂吧!”主意一来,我们三人越说越起劲,最后还给厂子起了名字,“就叫‘实用金族印刷厂’好了!”
启动资金需要2000元至3000元,于是我们三个人分头到处去借。两三千元,在当时可不算小数目了,我跑遍了所有的亲戚家,有些亲戚一时拿不出多少钱,我就厚着脸皮多跑几次,到最后总算凑齐了600元。和朋友借来的钱都放在老木桌上,一算,“两千多了啊!”三个大男人兴奋地拍着桌子。
几经波折变身万元户
一切设备都准备好之后,要开始向外推销自家的产品了。当时在瑞安的印刷厂有很多,竞争比较激烈,我们新开的小厂子一时半会儿接不到订单。不过,毕竟还是从大厂子出来的,在同行里我也认识了不少人,就经常跑去老朋友那里坐坐,拜托他们帮一下自己的小厂。
机会终于来了。瑞安要举办一个全国性的展销会,我们三人都觉得一定要趁机做出点名堂。只是在那里摆摊需要一大笔租金。像印刷机械更需要大场地,算了下要3000元至5000元的费用,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啊!
不过后来我们还是想到了办法,展销会上很多大厂子会去摆摊,我们就靠朋友关系在他们的摊子旁边摆个小摊子,这样租金也就几百来元。就这样,我们用最低的成本在展销会上接到了几个单子。虽然在大厂眼里那只不过是几个小活,但对于实用金族印刷厂来说可以维持整整半年的活,加起来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样就可以放松了,总得想到半年之后的事。于是三人又在一起讨论,决定用当时的一个老法子——寄信,将我们厂子的规模和主要成果写进去,希望能和对方合作,其实就是一封封的自荐信。
很快,这种办法就有了效果。我们接到了很多单子,到1986年的时候,我们的产值就达到了3万元。那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