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外楼不同时期的外观 记者 程瑞鑫 摄
“西湖醋鱼”的三次变身
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我有多大年纪了,只知道在这西湖边,什么水煮鱼、酸菜鱼、千岛湖鱼头,通通都要尊称我“西湖醋鱼”一声老前辈。
也许有人听说过我曾是鲤鱼之身的传说。呵,那是久远得连我自己都已经忘却的记忆。我在著名的楼外楼入盘上桌的时候,就已经摇身变成了更为细嫩的草鱼。因为熟悉我的师傅们发现,如若烹制得法,那样的我周身会隐约透出蟹肉的味道。对食客们来说,这种味道更加鲜美诱人。于是我决定舍弃最初的肉身。
约摸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野生鳜鱼成了食客间流行的名贵菜品,当然,它的味道也胜过草鱼。我想,是时候再换一副皮囊了,于是我又借鳜鱼重新包装了自己。新老食客们,无不对时尚的我赞不绝口。
后来,市面上冒出大量养殖的鳜鱼,口感和品质都不如以前了,自然也没法满足高档消费者的需求。我意识到不能因为原料问题毁了我经营多年的声誉,正好笋壳鱼这些海鱼流行开来,我便再次进行了变身。
如今,食客们口味的变更依然没有止步。说不定哪一天,我还会给自己改头换面一番,当然,前提是,你们喜欢。
爱美食就是爱生活
上了年纪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记忆:糖票、油票、肉票、粮票……每张票都是可以“吃”的;萝卜、大白菜就是人们餐桌上高度相似的食物构成。在那个物质匮乏、什么都要限量购买的年代,许多人对生活的渴望不过是:吃饱了就别无所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粮油、副食品开始敞开供应,人们迈入了一个新的“饮食”时代。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式各样时令的蔬菜水果;野味和海鲜也渐渐爬上了人们的餐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街小巷档次、风味不一的餐厅遍地开花。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年就能在餐桌上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本土菜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于是美国快餐、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法国大餐等纷纷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也许是因为在一元化的年代理想和个性掩埋太久,这个阶段,人们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满足,对生活仿佛总有释放不尽的狂热。什么有特色的美食都想去尝尝,什么新奇的玩意都要去试试。
在对生活囫囵吞枣式的体验带来了些许消化不良的症状后,人们开始学会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选择。什么食物有营养,什么食物能抗衰老,什么食物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许多人清醒而及时地意识到,原来美食不仅仅是口味和形式而已,更重要的是健康。而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再一次发生着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