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融风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由于倒闭、破产、求助、裁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最近中资银行也开始“凑热闹”,只是一方忙着“瘦身”,一方忙着“增肥”。外资机构忙“瘦身”
12月2日,印度《金融快报》援引一位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花旗集团正在与印度Wipro公司、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及HCL集团等潜在买家就出售至少在4家印度中型企业的持股进行初步谈判。该报道还表示,花旗此举旨在剥离非战略投资以改善现金流状况。
而根据日本当地媒体12月1日报道,花旗集团已决定出售其在日本的一个分支机构——日兴-花旗信托银行。据悉,三菱UFJ信托银行、住友信托银行和瑞穗信托银行等相关机构可能参与竞标,预计卖价在数百亿日元。而从本周开始,花旗集团将通过招标的方式最终确定买家。
在上月,花旗集团股价暴跌之时,花旗集团首席财务官加里·克里腾登(Gary Crittenden)曾公开回应媒体:“花旗将牢守其新兴市场资产,在取得美国政府200亿美元注资后,集团不需要进一步出售资产,虽然我们会考虑对非战略性资产的处置,但新兴市场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但是,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花旗已经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新兴市场的某些资产了。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尽管美国政府出手救助花旗集团,从而避免了花旗集团破产倒闭的命运。然而,花旗集团已经连续经历了4个季度的亏损,亏损额已高达202亿美元,而在接下去的几个季度内仍将继续亏损,甚至亏损规模将扩大,整个花旗集团已不堪重负。在愈加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花旗似乎仍无法避免与其他银行合并或者出售部分资产的命运。”
而除了花旗,有更多的国际大集团纷纷进行“瘦身运动”。瑞士信贷集团称,考虑到市场状况以及预计中满足客户需求所需员工规模,公司将在英国裁员650人左右。摩根大通则表示,计划在2009年年底前裁减大约21%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员工。昨日,我国台湾某媒体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英国保诚集团有意收购AIG旗下台湾寿险子公司南山人寿保险公司。中资银行忙“出海”
当国外金融巨头忙着进行重组、并购、裁员等“瘦身”行动时,中资银行纷纷开启“出海”之旅。中国银行(瑞士)有限公司日前成立,并于当地时间12月1日开始对外营业。中国银行获得在瑞士经营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许可,成为我国首家进驻瑞士的银行。据了解,中国银行(瑞士)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在瑞士设立的全资附属公司,主营私人银行业务。
除中国银行外,此前,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也是选择“逆风出海”。10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纽约分行正式开业,是工行在美国设立的第一家分行。10月8日,招商银行纽约分行也正式开业,成为17年来美国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分行。
为何中资银行会选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海外扩张呢?对此,东方证券分析师胡卓文表示:“这可能是出于银行本身的战略考虑,美国虽然是一个崇尚自由经济的国家,但是对于本国金融的保护是很严密的,而金融危机可能给中资银行开了一些方便之门。”
“而中资银行在海外经营业务,尤其是发展初期,面对陌生的客户,以及不同于国内的监管形式,经营可能会遭遇一些困难,也会遭遇一些当地的政治风险。”胡卓文进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