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总是那么出人意料。
第一次参评“联合国人居奖”,居然就顺利捧杯,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两顶桂冠的县级市。
今年10月,在安哥拉举行的“世界人居日”庆典上,联合国人居署的颁奖词说,张家港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个地方在城乡综合发展方面的开拓创新。
谈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深有感慨:“张家港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采取共建共享模式,走出一条城区与农村互动、市民与农民融合的和谐城市建设道路,步入由‘第一个率先(小康社会)’跃升到‘第二个率先(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征程。”
GDP上升COD下降:协调发展跃上更高阶段
港城案例:今年8月,张家港一口气出台四项惠民新政,内容涉及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城镇职工医疗救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这是张家港近年来端出的最大一桌“民生套餐”。
随着众多惠民新政陆续到位,张家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据统计,1到10月,张家港城镇职工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4.3%,基本实现与GDP同步增长。
最新统计表明,前三季度,张家港GDP同比增长14.5%。1至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145.02亿元,增长21.9%;工业销售3111.18亿元,增长2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2.6%。但主要工业品能耗稳定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COD、二氧化硫减排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78.5%和93%。
深度解析:今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和谐城市”,意味着城市要让不同的人和谐共处,并在提供健康居住条件的同时,减少能耗,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浪费。
联合国的这道“考题”看似容易却艰难。黄钦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给张家港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基础,自去年底启动“协调张家港”建设以来,张家港正在加速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同步。和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座城市的“情结”。
“协调张家港”目的明确,措施也得力。年初,张家港出台《“协调张家港”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囊括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民生福祉四大类40项指标,包括老百姓对保障、住房、物价、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在这一指标体系中,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的指标就有14项之多。对照指标的考核要求,改进发展质量,追求各方利益的协调,张家港人信心百倍。
社区发展理念进乡村:让农民尽享“同城待遇”
港城案例:最近,记者探访了张家港有名的“钢村”永联村投入10亿元建设的“钢村嘉园”。但见这里楼群林立,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摆在城市里,也是一个高档小区。
永联社区管理办负责人翟惠英告诉记者,环保成了“钢村嘉园”的最大特征。小区的建筑墙体、屋面全部采用保温材料,门窗使用中空玻璃,所有的景观照明灯全部使用太阳能灯;蒸汽通过管道传送到每家每户,村民24小时都能用热水;园内已建成一座日处理能力3000吨、有效处理率达100%的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有效处理后可达到国家1级A类排放标准。
村民赵亚莉自豪地说:“我们的居住环境,比城里人还要好。”村民入住“钢村嘉园”后,能享受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一旦碰上下水道堵塞之类的生活问题,只要拨社区的热线服务电话,就会有人上门帮助解决问题;老年公寓里配上了电梯,老人们上楼下楼如履平地;电视监控、网络电话等智能系统的使用,让居民很有安全感。
深度解析: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关键是老百姓的认可。农民作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其人居质量直接决定着张家港的城市发展质量。
张家港率先把城市社区的理念引入农村,通过鼓励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在社区周边和内部的重新配置,使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功能、服务体制、人居环境全面与城市接轨。目前全市城区以外的179个村都建成了现代化社区。
近年来,张家港共投入27亿多元,推进道路硬化、住宅美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推进水电、燃气、电信、公交、数字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等,改善农民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建设农村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推进农村100%接通自来水,所有农民都喝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
在张家港,公共服务实实在在走进了农村。目前,每个农村社区都有服务中心、文体设施、市民学校和便民服务网点;依托全市统一的1890社区服务网,农民在家就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水电维修、配餐送报等几十项全免费或补贴性服务。
小城扛大旗:长江文化艺术节释放“粘合力”
港城案例:作为“2008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11月2日,第三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在永联村的永钢剧院拉开帷幕。来自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南、江苏、上海等8个省市的地方剧团,登台献演一批优秀剧目。村民老赵是个戏迷,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能在家门口看到全国各地的大戏,真的很过瘾。”
老赵想不到的是,这些不同地方的剧种不少已经在张家港“落户”了。当天,中国长江戏曲博物馆在张家港开馆。这是长江流域第一个展示和研究地方戏曲文化的博物馆,首期展品收藏了江苏锡剧、扬剧,安徽黄梅戏,四川川剧和西藏藏戏等12省市的24个代表剧种,展品有剧本手稿、名演员道具、古戏台模型、代表性乐器等9大类400多件。
深度解析:文化建设是人居环境的深层内核。张家港这么一个县级市,主动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营造城市“文化生态家园”,其魄力和远见不可小觑。
2004年以来,张家港着眼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弘扬长江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各类跨区域文化活动20多项,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这在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城际文化合作的同时,也打响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专家认为,小城扛起“文化大旗”,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新兴城市文化资源不足、文化空间狭小,县域地区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内容单薄,公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质量不高,基层地方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单一、体制和机制不活等问题,而且也给地方凝聚力增添了至为关键的“文化粘合剂”。
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张家港市民每年翘首期盼的盛典。据统计,前四届艺术节,该市共有100多万人次参与到活动中,共吸引沿江12省市区的数十万农民热情参与。(屈荣杰黄卫琼 高 坡 陆 峰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