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雷敏) 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消费增速已连续9个月保持20%以上,创近年来最好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保增长的意义空前凸现。
消费引擎强劲发力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今年以来消费延续了去年的增势。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5.5个百分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引擎强劲发力。
消费扩大有其必然性,今年以来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成为消费扩大的基础。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0%。
同时,提高个税起征点、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和免征利息税、加大社保投入,以及出台有关补贴政策等,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不过也要看到,2月份高达8.7%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也曾导致消费的实际增速大打折扣。目前,由于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国际价格传导压力有所减弱以及翘尾因素减弱等因素,我国CPI涨幅已连续7个月回落,11月已降至2.4%,消费确实是在扩大。
商务部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手机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宽带市场,也是第二大汽车市场以及第三大医疗市场。
居“安”思“危”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但长期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仍大幅落后于世界一般水平30多个百分点。
从已公布的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均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正经受外部冲击和国内调整的双重压力,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信心,10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消费者信心不足,与当前经济前景不明有关,但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城乡社保体系不健全,是长期制约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突飞迅猛的发展,百姓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确实存在不少历史欠账。这使得百姓在消费时顾虑较多,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股市、楼市低迷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大缩水,与住房、汽车相关的消费也出现明显降温。
改善民生扩大消费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有较高的储蓄率,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大消费保增长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会议明确将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此外,还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此前,有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惠及民生、拉动消费的举措。明年我国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继续提高对农民的补贴;明年1月1日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按照当地2008年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10%左右增加。
最近出台征求意见的新医改方案强化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投入,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我国将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国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今年第四季度我国将新增教育资金44亿元,用于加快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通过财政补助推动“家电下乡”,预计四年内可拉动农村消费近万亿元;我国将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