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中央编译局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治理评估框架”。这是中国首次对评估社会治理状况给出标准,该框架包括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党内民主、法治、合法性、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政务公开、行政效益、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廉政12个领域。
在12个纬度上,相应有不同的“重点观测点”,即每个纬度下有更细致的评估重点,12个领域共有116项评估重点。
如在“公民参与”这一评估方面内,有11个评估参照点:选举法规、直接选举的范围、竞争性选举的程度、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业职工自治、重大决策的公众听证和协商、网络民主的发展程度、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的状况、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社会组织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在哪一种政治制度下,由哪一个政党执政,执政当局都希望其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更加安定有序,广大公民对现实政治更加满意,换言之,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称,治理问题是每个国家和政府都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治理状况,答案千差万别。
“用中国自己研发的治理框架才能够真正起到治理评估的作用,”联合国开放计划署国别主任南书毕说:“这样的框架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特色,还能够形成中国自己的问责机制,而不是由外方对其治理进行评估。”
“既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同时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治理评估经验。”俞可平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基本国情,都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的治理制度也别具特色。
在12个领域中,公民参与、人权与公民权、法治、政务公开等方面,与国际通行的治理评估指标相同。而党内民主、社会稳定、廉政等属于“中国特有”的评估内容。
“在中国,党内民主是社会民主等民主治理的枢纽。”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增科解释,鉴于中国国情,包括廉政、生态文明等在内的这类评估重点成为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我们希望继续能细化评估指标,并进行相应的试点测评。”俞可平称,该研究小组如果得到相关部门的合作后,会进一步推进中国治理评估体系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