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把钱打到这个卡上就行了,户名:沈闻君,农业银行;卡号:62284 8046 1007 0169 12”。
“钱还没转吧?那张卡的磁条坏了,把钱打入这个工商银行卡上:6222004000120923917;户名,蒋兰艳”。
12月初以来,记者接连收到好几条这样的“忽悠”短信。与周围同事交流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收到过这样的短信,少则几条,多则十几条。这种“忽悠你不商量”的短信是从哪里来的?骗子为何能如此广泛地“撒网”?这种拙劣的算计人“钱包”的把戏为何一再上演?记者就此展开专题调查。
骗子何以歪打正着你我手机号码
仅根据骗子留下的手机号码,根本追不出个所以然来。在镇江经侦支队一位同志的帮助下,曾从事短信诈骗的巫某向记者抖露了其中内幕:
短信诈骗多采取团伙作案的方式进行,一般由三四个人组成,有人负责用买来的或他人丢失的身份证,在不同城市办理用于行骗的银行卡、手机卡,有人负责发送诈骗短信,有人则冒充银行业务人员、银联中心专家或警方引诱你上当受骗,还有人负责取款并迅速转移。
诈骗短信多是靠短信“群发器”发送,即一块巴掌大的电路板,一端接在电源上,另一端接在手机上,按照设定程序自动群发短信。骗子们一般采取“甲地发信息、乙地联系、丙地取款”的流动作案方式,一般开通“一号通”业务,就可将坐机号码和手机、小灵通号码“绑定”。犯罪分子开通“一号通”业务及办理手机卡都不用实名,且经常更换诈骗地点,让人难觅其踪影。
记者了解到,在已侦破的短信诈骗案件中,购车、购买保险、网上填写资料,及一些银行、医院等单位私下“出售”客户信息,是信息泄漏的主要来源。不法分子甚至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地摊上购买到“手机号段手册”。
有多少“忽悠”短信容易使人上当
“短信要勤发多发,只要有一个人上当就能大赚一笔。”巫某内行地说。
据了解,常见的短信诈骗主要有这样几种:
直接汇款及转账汇款型。本文开头所述实例,即属于这种类型。
中奖型。用短信发布虚假中大奖信息,骗取税费手续费,前两年屡屡有人被此类信息打动。
诱人回拨型。手机经常莫名其妙响一声就悄无声息,无论是手机、小灵通还是固定电话,都不要轻易回拨,一回就是高额话费。
“亲友”出事型。或说自己在外钱包被偷,或称遭遇车祸在医院抢救,甚至不好意思状称自己在外“风流”被抓,让你赶快把钱汇到某某账户上“救急”。
此外,还有一些隐蔽性很强的骗术。如消费欺诈型,某某银行通知:您某月某日刷卡消费多少钱,已从您账户扣除。你如果表示异议,对方就会声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称你的卡可能被人盗用,需配合验证密码,诱导你吃惊上当说出密码。转换号码诈骗也极具欺骗性,骗子利用可更改来电显示的软件,把号码转换成当事人亲友号码,花言巧语骗钱。
“骗财短信”背后有个复杂利益链
对骗财短信能否监控?农行江苏省分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可以查出骗子账号所属区域,但对账户里面是否有钱、有多少钱,碍于储户保密规定,并不方便透露。而且,骗子的手段越来越狡猾,如针对银行开户实名制,有些骗子跑到偏远地区农村,“有偿借用”农民身份证,在银行开完户后再还给农民;也有骗子使用假身份证开账户,一种情况是用偷窃或捡来的身份证开户,另一种是伪造身份证,号码是真实的,但与照片上并不是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银行鉴别真伪就有一定困难。
骗财短信背后还有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据悉,有关营运商都曾表示,坚决不向任何企业和个人提供低于每条5分钱的短信服务。但据业内人士透露,骗子可以从运营商那里批发短信,“群发短信只要不太过分,运营商们都会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利润毕竟可观!”
诈骗短信大多是跨省、跨地域传播,对监控技术要求很高。记者从省信息产业厅了解到,国家《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在报批,有望不久出台。有关人士建议说,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部门和条口责任,健全用户投诉、申诉、举报受理机制,多管齐下遏制诈骗短信泛滥。(蒋廷玉 聂伟 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