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江宁区的孙家古祠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光因为这座建于明代、翻修于清代的祠堂岌岌可危,也因为这是南京市首例民间资本要求修缮古建筑的案例,目前民间力量和文物部门尚未形成合力,南京的文物古建筑保护能否由此实现政府保护向社会化保护的突破,引人关注。
文物部门和志愿者团体缺乏沟通和信任
把孙家祠堂炒热的,是一个叫“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的志愿者团体,纪录团在网上大量发帖、联系全国各地的孙氏宗亲、对祠堂进行测绘、发动志愿者寻找祠堂周边散落的构件和砖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不少人自发地到偏远的孙家祠堂去参观、怀旧,南京市文物部门也多次派人到现场勘查,研究保护办法。
记者随文物部门和纪录团两次去现场,却发现从未见过面的双方彼此并不信任。志愿者们认为,祠堂两侧各有一个明代牌坊,在南京非常罕见,祠堂未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一些构件也被盗了,文物部门有责任。他们不信任文物部门的效率,因此呼吁社会力量行动起来。纪录团发起人高松表示,他和孙氏宗亲都愿意筹集社会资本,请专业的古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对祠堂加以修缮,能取得祠堂的部分使用权最好,如果不行也无所谓。
而文物局方面则表示,若不是文物部门力保,祠堂早在2003年江宁科学园施工时就被毁掉了。古建筑需要科学保护,设计和施工方案也要经文物部门批准,可是纪录团在大造声势说要保护的同时,却迟迟不与文物部门联系,炒作大于实干,还制造了与文物部门的对立,有“逼宫”之嫌。此外,报道中泄露了祠堂的具体位置,容易招惹文物贩子。文物保护不光需要一腔热情,还要遵守法律规定,祠堂现在的产权单位是江宁科学园,民间资本要修缮必须征得其同意,简单地说,你修别人家房子要征得主人同意。至于通过修缮取得使用权,南京尚无先例,也无法律条文可依,这是一个此前未被触及的新领域。
300余处文保单位只有500万元常规文保费
同样在江宁,省保单位杨柳村得到1000万元的修缮资金,进展顺利;与此同时,还有75处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却缺乏资金保障。孙家祠堂折射的是控保文物面临的保护难题。
文物部门自有其难处:每年文保投入数千万元,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多数是用于明城墙或博物馆等项目的专项资金,用于常规文物保护的只有500万元左右,而南京各级文保单位多达300余处。投入总有轻重缓急,各级文保单位肯定是重点,没有级别的控保单位难免要过“穷日子”,只能是谁使用谁维修,对孙家祠堂负有保护责任的,应该是产权人江宁科学园。
孙家祠堂该不该保护?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虽然建筑本身等级不高,但明代牌坊还是很有文物价值的。不远处地铁南沿线正在施工,地铁站就在祠堂附近,可以预见不久以后这里将会一片商业繁华,而一处文化遗迹会大大丰富这一带的城市功能,成为一个文化地标。
理论上,文物都应该得到保护,但实际上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同时对所有控保古建筑加以修缮,因为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拿孙家祠堂来说,因为毁损严重,如果保护只能复建,根据经验估算,总费用不会少于500万元。
两种声音,哪一种更利于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单靠政府显然不够,从“政府保护”向“社会化保护”过渡是大势所趋,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抢救古建筑。
高松说:“欧洲曾有过一元钱卖古堡,条件是负责古堡的修复和维护,这种思路值得借鉴,与其让古建筑一天天破败,不如让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他告诉记者,已经有几家单位表示愿意出资,准备成立一个小基金会,拿出二三十万元,把孙家祠堂门楼、牌坊和第一进先修起来。但是以后能不能争取到更多的投入,主要看能不能取得一定年限的使用权,理由很简单,有回报的投入才能持续。至于用途,他表示可以作陈列馆、纪念馆、创作基地,举办时装发布、摄影展等各种文化活动,但肯定不作商业化开发,不搞饭店、夜总会。至于能做到哪一步,高松心里也没底:“我们只能尽力做,实在不行也只有打退堂鼓,毕竟民间组织的力量有限。”
对高松的筹资计划,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捐赠,他们可以接受,每一分钱的支出都可以让纪录团监督。但是转让使用权,已经超出了文物局的权限,因为按照现行法规,文物部门对文物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处置的权力。苏州可以转让古建筑的产权和使用权,但前提是苏州有两部地方法规,而南京还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
在采访中,对高松的建议,文保专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文物归国家所有,买卖和租赁都是不允许的,转让使用权自然也无从谈起;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财力有限,很难照顾到无级别的控保文物,与其让古建筑在风雨中坍塌,不如引进社会资本,只要能保证文物安全,对其加以利用也无可厚非。孙家祠堂能否成为南京首例引进民间资本加以修缮的文物,在南京文物保护进程中将具有样本意义。(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