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论家南方朔今天在台湾《中国时报》撰文说,只有一个人或一家人,做不出真正大坏事。真正会祸延后代的大坏事,需要一伙人。因而当大坏事出现,除了要追究那一人一家外,更重要的或许是去反省那一伙。
文章说,陈水扁家庭弊案发生到目前的首波侦结起诉,由于扁夫妇一家人的目标太大,因而成了聚焦对象,顶多也只延伸到民进党的共犯结构问题。对于“那伙”,反而普遍被忽视。问题是,若那种成帮结伙的文化与价值不改变,将来又如何?
文章认为,扁家弊案结构庞杂,“那一大伙”其实问题重重:
一、最核心的当然是扁家,他们得势后即成了人们眼中的“今上”、“王子”、“驸马”,加上鸡犬升天的一串“皇亲国戚”。虽然口说“自由民主”,但多数人的心里仍烙着帝王宫廷的那种价值,并透过互动将这种价值赋予扁家人,于是阿扁愈来愈像皇帝,扁妻则愈来愈像皇后。扁家行事其实是有“潜规则”的,那就是古代宫廷政治的再现,也正是这种“潜规则”,只有身分而无权力的扁妻,才能够利用“非正式”的身份恣意干政。由此已可看出人们心中残余的帝王文化是如何深厚。
二、扁家弊案有多个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他们靠着同学同乡关系进入那个特别权力的网络。十七世纪法兰西学院院士拉布吕耶尔(Jean le la Bruyers)就曾说过,“大人物身边一定会有若干恶徒,去做不能让正人君子去做的事”。扁案里的好多个就属于这种现代版的恶徒弄臣:他们唆奸使坏、牵猴捉猪、做尽坏事。一个现代“政府”,最可贵的乃是决策分工清楚且透明,这叫做“权力正式化”;而出问题的地方,则多半“正式权力”被放一边,只当橡皮图章来用,而“非正式权力”则暗中主导。扁家弊案用非常戏剧化和荒诞化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三、扁家弊案有着另一个核心,那就是一大群企图利用特殊政商关系而牟得暴利的商界巨子。他们走后门,开小路,献谄媚,送贿赂。这其实也是台湾长期以来政商勾串的另一侧面。台湾至今仍未严格规范的政治献金制度,成了他们上下其手最好的政商勾串通路。
有关财团富商的这一块,已可看出除了极少数是被敲诈勒索外,绝大多数都是心甘情愿在玩他们政商勾串的游戏。对这些两面讨好的财团富商,是否可以用事后招供来换取刑责豁免,已大有争论的空间。而今后“政府”是否能改革并透明化,让商人规规矩矩即可办事,不必再蓝绿之间勾串来勾串去,或许才是更重要的待行工作。
四、扁家弊案还涉及许多公务人员。公务人员理应崇法奉公,但在台湾,由于长期的政治风气恶劣,早已形成了一种“公务员家臣化”的特色,其结果则是扁案中的“奉命违法”及前“调查局长”的“主动协助违法”。一个公权力体系,必须对抗拒“奉命违法”者有保障及鼓励。“奉命”和“服从”并不一定是美德,或许台湾已必须对此展开更大的立法改革了。
五、扁家弊案里,另一个被起诉的南港展览馆案,有七名担任评审的学者专家因受贿当橡皮图章而遭追究,这是另一让人痛心疾首课题。学者专家一向被认为有较高专业良知,但近年来这个群体早已沦为权力附庸。许多机构在招标,BOT,或环评问题上,也找“新御用”的专家学者来推卸及转移责任,其弊端已众所共知,学者专家的堕落,已成了台湾教育学术界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
文章表示,以上所举五端乃是扁家弊案的“潜规则”,它违背了现代管治的准则,也不符正义要求,但它们却是一套大家习以为常而且运作方便的模式。“潜规则”乃是文化及恶劣体制的积非成是,在司法追究弊案时,这部分所涉及的,可是另一个更大的改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