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路有千百条,但只有这一条,才注定通往幸福。
过去30年,我们共同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由此,中国人读懂了什么叫“沧海桑田”。无论是这个国家还是上海这座城市,其变迁的幅度之大,常让人有隔世之感。
很多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总会让人挂在嘴边。也还有一些变化,只有更用心地体味,才会感受其超乎寻常的震撼力。
而这种种变化浸润到每个人心头,那种感觉就叫幸福。
有时候,幸福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惊诧。
前几天,总高度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在陆家嘴破土;而在30年前,全上海只有数幢20层以上建筑。
30年前,上海人辛苦一年下来,口袋里的钱平均只有413元;而到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突破2万元。
1978年,上海全市GDP仅为272.81亿元,2007年跃升至12188.85亿元……
也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悟。
对于生活,人们有了更多超越过往的需求。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过日子还得握紧三张卡:购粮证、煤球卡、豆制品卡。而现在,去大剧院听场音乐会,去美术馆看场艺术展,成了许多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这似乎在说,当物质生活显著地改善之后,人们必然追求某种心灵的享受。
对于发展,人们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高楼林立、繁华亮丽的上海,早已今非昔比。但在人们眼中,并不只是发展的速度和外在形态的改变,而更关注它的内在。这是从简单增量关注,到更重视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转变……
当此二零零八,穿越历史的幸福感,正把我们每个人包围,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当然,幸福并非从天而降。
30年岁月如歌,30年筚路蓝缕。上海这座城市走出迷茫与踟蹰,用希望点燃幸福的梦想。而这漫溢的幸福,究竟源自何方?
一曰:锐气。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的主墙面上,挂着一幅《浦江两岸尽朝晖》的壁画,描绘的是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繁荣景象。
这是一个传奇。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但它走出了一条不建特区建新区的独特道路。今天,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30年锐意进取。这座城市始终与解放思想相伴而行,在“破”与“立”中不断推进。
二曰:士气。
幸福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上海沧海桑田的背后,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劳动与付出,是每一个老百姓的智慧与汗水。
在上海史诗般大跨越的历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闪光的普通劳动者名字:技术工李斌、“空嫂”吴尔愉、抓斗大王包起帆……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一往无前的改革者……
一支军队要有士气,一座城市要有民气。正因有了这股气,上海才可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三曰:大气。
上海人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曾连续7次在上海过春节,他力促浦东开发开放,打出了上海这张“王牌”。
上海人同样不会忘记:30年来,得到政策的哺育,得到从中央到兄弟省市的关爱与关注,才有了今天的巨变。
有人说,上海就好比一个“大”字,上面“一横”聚集了各种要素、功能,再经由“一撇一捺”辐射、扩散出去。这两年,很多人发现,上海越来越大气包容,各方人士因此近悦远来。
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唯如此,才能更主动地服务全国。
这是一部宏大的城市变革史,这是一场深刻的民生变迁史。
经历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上海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后卫”到“前锋”的蜕变,实现了从工业基地到经济中心城市的深刻转型。
当下的上海,坚持科学发展,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到体制与社会结构变革的关键时期,进入到提升现代化内涵、质量的关键阶段。
深夜,写字楼的灯火刚刚熄灭;清晨,外滩的钟声又把城市唤醒。这是一座城市的脉搏律动,更是面向未来不断前行的足音。
我们不仅珍惜现在的幸福,也追求未来的幸福。
幸福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在于劳动和创造。
对于我们而言,追求幸福,就是把今天的纪念,视为明天的起点。
追求幸福,就是绝不停步,一如当年的激情与豪迈,投身新的探索与奋斗。(高 渊)
新华社社评:从关键抉择到必由之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形成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惠制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岁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