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堆里走出“奇女子”
30年前,永嘉县桥头镇。一群在土地上艰辛生活的农民,尝试着远赴大江南北贩运小小的纽扣,并在镇里摆摊设点悄悄做起了生意。
在这群冒着背上“投机倒把”黑锅风险的人中,今年62岁的王碎奶便是其中一员。
那是1978年的冬天,32岁的王碎奶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年底,一条来自公社的消息,改变了她和桥头许许多多村民的命运。至今,王碎奶仍清晰地记得那次会议传出的强烈信号:中央允许个人做一些小买卖了。
有人从外面背回了几麻袋纽扣,结果还没走进家门就销售一空。向来要强的王碎奶也决定试试,生平第一次走出永嘉的大山,跋山涉水找到江苏一家纽扣厂。人家却说:“你一个农村妇女,不在家种田,跑到我们这里做啥?”她好说歹说,才从对方那里买回了几大麻袋纽扣。
时光荏苒,当年第一次在桥头摆摊的情景犹在眼前。她说,尽管中央有政策,但心里仍怕怕的,因此只要公社干部走来,她都吓得把脸别过去,怕被揪住当作反面典型。
不过,对接下来发生的奇迹,她颇为自豪。不到10天,她带回的货就卖得一干二净。晚上算账,她得出了一个自己不敢相信的数字——赚了100多元!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农民一年做到头,也只挣了个温饱,哪里有这么多钱。
生意做大后,王碎奶还带头办起了纽扣厂。伴随着纽扣市场的兴隆,桥头人生产纽扣的机器声也渐渐响了起来,形成了浙江典型的“前店后厂”式块状经济模式。
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她自己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和引导当地数千名农村妇女“走出灶台、走向柜台”,从小小的纽扣走向人生创业的大舞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桥头纽扣市场的兴旺期,一度有3000多经营户,销量占到全国的80%,全球的60%。
和桥头纽扣市场一起成长起来的王碎奶,在大家的推举下担任了纽扣市场个体协会会长及市场党支部书记。再后来,她还光荣地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
如今,已不亲自贩卖纽扣的王碎奶帮子女们打理些生意,过着幸福的生活。没事的时候,她总喜欢到纽扣市场转转。毕竟,那里有她割舍不掉的太多太多的东西。
回望30年和纽扣打交道的生涯,她似有千言万语,却又凝炼成一句话:“凭着敢闯敢干,靠着党的富民政策,我一个农村妇女才成就了今天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