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辉煌30年。30年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喜看今朝,江山如画;展望未来,启迪良多。
享受这30年的成果,庆祝这30年的成就,回望这30年的历程,总结这30年的经验,不由地要发自内心地喊一声:改革开放好,感谢邓小平!邓小平曾讲过,没有毛主席,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我们也要说,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可能至今还在贫穷中折腾。
历史镜头推回到30年前。农村吃大锅饭,搞大帮轰,农民终年披星戴月,严寒酷暑,流血流汗,还吃不饱肚子。城里人吃饭穿衣也要凭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蛋票,限量供应。谁要想结婚买个手表、自行车,更要找票证,“走后门”。那是3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情景。
中国人勤劳、聪明,怎么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因为头脑被禁锢着,手脚被捆绑着。现在讲改革开放,已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汇了,而在30年前不啻石破天惊。当村里办一个小工厂、搞一点运输、手艺人外出打几天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时,当小镇上集贸市场被取消,农村老大妈挎着一篮自家的鸡蛋准备换几个钱而被赶得东躲西藏时,除了等着受穷还能有什么非分之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可思议,但那是历史,那是真实,那是当年中国人的困惑和无奈。
如果不搞改革,还是当年的干法,真不知道乡亲们今天怎样过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改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要改革开放,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也不能动,那也不可行,没办法搞改革开放。于是就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就有了打破“两个凡是”的无畏先声和果敢行动。打破禁锢,放开手脚,才能开启沉重的改革之门。观念一变,机制一变,面貌大变。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今后还会遇到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那就牢记一条根本的经验——到什么时候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我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朴素的理解:改革,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保护、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发展创造活力和营造环境;开放,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别地、别国的要素、资源吸引、整合、配置到自己这地方来,增添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条件。由此可以想到,要发展,必须改革开放,因为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获得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才能融入世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此可以想到,在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离开了改革和开放,不可能有别的什么富民强国的路可走。
对于改革开放,我还有一个直觉的判断:过去30年如果划分一下,前15年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后15年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既得利益。改革之初我们更多的是在挣脱固有的思维方式、观念模式的束缚,直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直到党的十四大,股票、期货、股份制、市场经济,这些困惑多年、争论多年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终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得以确立。
现在,我们需要摆脱的更多的是利益的计较和考虑。观念影响人们对改革的评判,利益决定人们对改革的取舍。为此,改革越深化越艰难。很多改革领域和事项,谁都说不改革不行,可改到谁头上谁都说不行。改革走到今天,可谓进入深水区,实质就是必然涉及权利和利益的调整,而任何一项改革举措,又不可能给所有人同时同等带来利益,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万全之策。要改革就必然会打破既得利益。谁的利益都不能碰,谁的奶酪都不能动,改革没法进行。改革需要大勇气,大胸怀,大境界。决策改革需要科学民主,需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参与改革不能屁股指挥脑袋,不能囿于小团体利益甚或一己之利取舍改革。改革会伴生一些问题,不改革会积累更多的问题。支持和参与改革,就要抛舍一些既得利益,放下包袱,才能开动机器。
行文至此,附上最近作的一副对子,作为结语:积30年之经验,早改革早发展,晚改革晚发展,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不发展,改革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看今日之中国,沿海正在率先,中部志在崛起,东北希图振兴,西部要大开发,各地你追我赶,发展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