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五年级的武汉小学生强强最近很郁闷。
学习成绩长期是班上前五名的他,并没有赢得同学的尊敬,就因为他的爸爸,他的当城管的爸爸。
“确实感觉儿子的性格越来越内向了,他变得沉默寡言了。”强强的父亲小海也只能这么无奈地说。
借孩子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
一向以父亲是城管队员而感到自豪的儿子,却突然语气坚定地说:“长大了死活也不会当城管”。谈起儿子近日突然出现的这一转变,任职于区城管执法大队的小海唏嘘不已。询问10岁的儿子强强,他得知,原来是“因为爸爸是城管,同学们都瞧不起我。”
《长江商报》16日报道了这样一则发生在武汉的耐人寻思的新闻。
就是这样一个叫做“城管”的职业,让无辜的孩子很难受,甚至会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利的伏笔,也让无辜的父亲“心里就像针扎一样,很痛”。一对父子共同的选择就是把城管这个职业“藏起来”。小海曾经把强强学校门前占道经营的摊贩整治好,学校和家长很满意,强强也以自己是城管的儿子为自豪。好景不长,慢慢地,强强更多的时候听到同学们说,城管喜欢打人,而且喜欢欺负做小生意的穷人。
童言无忌,童言无欺。从尚不懂事的孩子嘴里说出这些话,脸红的该是大人。《羊城晚报》的时评认为。
《华商报》上的评论说,10岁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大道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出于朴素的善恶观,就如看电影一样,首先要分出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小孩朴素的善恶观自然易失之偏颇,因为他们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不能让他们全面正确理解如此复杂的大千世界。然而,朴素的善恶观必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他们不会平白无故就认定某个职业“很坏”。可以说,整个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对城管的看法深深影响了不谙世事的孩子,“城管”这个职业在成年人眼中的印象,直接传输给孩子。
“城管孩子自卑”也是一把“冷静扇”
不可否认,我们周围接受到的关于城管的新闻,负面的不少。笔者也曾亲眼看到过城管一到摊贩闻风而逃的场景。城管执法,小的冲突,每天不知有多少,闹出人命的,远的有湖北天门城管打死路边拍照的魏文华,北京城管最近把一个贴小广告的小伙子追进筒子河溺亡。
城管被“污名化”,执法理念与执法方式,不改不行了。
就此而言,“城管孩子自卑”也是一把“冷静扇”。《羊城晚报》的评论建议,做父亲的城管首先要冷静思考,进而,让更多的城管冷静思考,该如何在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上下功夫。同时,社会舆论也需要“冷静”,一味地指责批评,甚至火力很猛的“炮轰”,见效似乎也甚微,不如改变一下策略。伸出温暖的手扶城管一把,为城管改善形象出谋划策,这么做,效果或许能更好。
作为城管的个人,其实也是受害者。《长江商报》提供了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仅今年就有57起暴力抗法事件,232名城管执法队员中有106名被殴打致伤。江岸区城管执法大队最新的一次队员心理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队员认为自己的职业缺乏社会认同,感到心理压力巨大,甚至向陌生人刻意隐瞒自己的职业。
“放在现实的大背景里,思考如何弥补城管的‘代际损伤’这一命题,它并不该是个无解的难题。”《重庆时报》的时评写道,“即便是城管的体制性病灶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最起码执法时也应遵从“使强者有所忌惮,让弱者有所扶持”的理念。这样至少可以增加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同时不再令城管的后人蒙羞。”
文明执法更要制度变革
新华网的评论认为,现在城管和商贩、市民之间之所以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与城管部门的工作理念简单、粗暴有很大关系。强拆房、强拖车、强拉财物,几乎成为城管的工作常态,这又如何能够得到市民和商贩的理解支持呢?从现实情况看,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能够彻底“消灭”小商小贩,因此,如何让他们在城市中有序、合法的经营,既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更需要加强服务技巧。
城管的文明执法当然重要,更关键的是这种多输的城市管治模式真该反思一下。难道就没有一种更人性化、更和谐、更有效率的模式吗?
城管的功能可谓多亦,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权限界定本身复杂混乱。因此有评论就建议,应该从体制上给城管“松绑”和“解压”,把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工作剥离出来,让他们也成为“专业对口”的执法部门。
另外,城市管理者更多从漂亮整洁的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还应该从便民为民的角度考虑。为什么摊贩屡禁不止呢,还是因为有需求,如果人为地杜绝只能是不尽的猫鼠游戏,如果辟出专门的地方再加强管理也许效果更好。
(文内强强和小海为化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