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78年的黄天灵(右)在杭州的这10年,从一个外来打工妹奋斗成了前厅副理。 陈熙春 摄
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
生于1978年的这群人,正仿佛踩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点,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出生的年代,恰是中国开始把沉重和彷徨卸在身后的年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崔健吼出的“一无所有”的摇滚印象,有海子吟诵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懵懂理解,有《聪明的一休》、《米老鼠和唐老鸭》的青涩童年……和上一辈人相比,他们更多的是一帆风顺;和“80后”、“90后”相比,则又多了几许波澜不惊。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他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如此宽广,他们经历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他们可以更自由地游走在全国,无论是旅游、创业,还是生活、安家。
在昨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倾听——生于1978年的他们的这30年,听听他们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感受,也许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个国家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如歌岁月。
讲述人:章翚,浙江瑞勤投资首席运营官—— 家门前的文三路,和我一起变
“说起来,过去的30年来我都没有离开过杭州的文三路。”与浙江瑞勤投资的首席运营官章翚(音同“灰”)聊起改革开放30年这个宽泛的话题,他的思绪先回到了一条杭州人再熟悉不过的街道。
章翚出生于1978年11月,是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降生的一代。父母都是原杭州大学的教师,章翚的童年就在杭大后门的筒子楼里度过,出了门便是文三路。“那时候的文三路是一条不到二车道宽的小马路,过了教工路就没有像样的路了,见到的都是农田、鱼塘和桑园。”
从文三路小学毕业,章翚进了学军中学。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上初三的时候,文三路第一次拓宽,变成了双向四车道,路边的店铺也多了起来,尽管依然简陋和无序,但是商业气氛渐浓。他们家也从只有14平方米的筒子楼里,搬进了新造的家属楼,70平方米的单元房。而他们家对面,后来建起了西溪数码港。
从学军中学到长征中学,再到浙大西溪校区,章翚的脚步始终停留在文三路。而这条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街道,却没有一天停止过变化。不知什么时候起,街头多了一些新招牌,都是陌生的名字,越来越多,人们只知道,这些新招牌后面的柜台,不是卖电脑的,就是卖电脑零件的。
现在回想回去,章翚不禁感叹那真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一面摈弃传统,一面追寻未来。
那些柜台后面形形色色的面孔,让文三路的电子产业渐成气候,2000年开始,颐高数码广场、西溪数码港、高新数码城、颐高旗舰广场先后开业,原先电子市场的集散式经营,变成了商场的卖场式经营,经营和购物环境,随着文三路的变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的写字楼,在里面经营的公司,也多与IT业有关,这里成了杭州的特色街区之一——信息一条街。
文三路的变化给章翚很大的启迪。大学毕业之后,他和2个朋友合伙成立了瑞勤投资公司,他也当上了时髦的CEO。
章翚说:“时代变得太快了,在你想回忆的时候,能印证回忆的东西早就消失了。当我们的父母在他们30岁时,儿时的墙门可能还在,可是现在的西湖也好,杭大也好,文三路也好,曾几何时,那是多么地不同。”这也是他们这一代出生于大变革年代的人,特有的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