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初的低温冰雪天气中,武汉市民在社区取暖点取暖。“市民是城市发展之母,民生为城市建设之本。”常住及流动人口总数已超过千万的武汉市,深刻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把打造民生工程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让普通百姓感受社会温暖,共享发展成果,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摄
新华网贵阳12月19日电题:千方百计补上民生欠账
新华社记者刘文国
贵州省最近决定,争取地方配套投入32亿多元,在2011年底前解决全省27.3万多户人均住房面积目前仍在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此前,贵州省已通过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等方式累计解决了4.4万多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个基本上还是“吃饭财政”的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省份,能在保障民生上做这样的努力,值得称道。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同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不是取决于亿万富翁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是否得到充分保障。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仍有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键是保障这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不留历史欠账。
补上民生欠账,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和长期努力,不像搞工程建设那么简单,往往不是短时间能够见效的,但持之以恒必有大益。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醉心于标志性工程,甚至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保障民生上却总拿不出钱。问题表现在财力投入上,根源却在于头脑糊涂,认识错误。
补上民生欠账,也是拉动国内消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需要。全面拉动国内消费,需要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提高普通居民家庭的收入。近年来国际奢侈品消费在我国一些地方渐旺,有人认为它引领了生活时尚。但在广大群众眼里,它不过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表现。奢侈消费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只是一种极端。大众消费水平上不去,内需就没有根基。
补上民生欠账,是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的历史责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做好的事情。这件事情做好了,社会才能在和谐中更快地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早日完成。
“改善民生”: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重头戏”
“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一个最重要信号,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而改善民生,则成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会议出台的一系列解决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难点热点问题的举措非常引人注目,将突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