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10年时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开发之初苏州全市的水平,等于10年再造一个新苏州。在铸就发展奇迹的同时,这片土地上诞生了闪烁着时代光芒的“园区经验”。
1994年5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在苏州东部启动,这就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开发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虽然比起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起步晚了整整10年,但园区人以高起点、大手笔弥合了这10年的时空之差。
开发伊始,园区人就依托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大胆将新加坡的先进经验移植到园区。
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说:“园区的借鉴不是随意的借鉴,而是在国家特殊政策指导下有选择的自主借鉴;不是星星点点的借鉴,而是全面系统地从‘大软件’(思想)到‘小软件’(经验)的成套借鉴;不是一时的、机械的借鉴,而是长期的、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灵活借鉴。”
“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发展理念之一。开发之初,园区就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完成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总体发展规划,这个过程后来被媒体描绘成颇具传奇色彩的“3000万元买了一纸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和“适度超前、滚动开发”的原则,园区编制实施了300多项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规划,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目前,园区开发现状与14年前的总体规划蓝图基本一致,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
1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30%以上,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700多亿元,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7%的IC产值。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人均GDP接近德国,单位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2004年6月,在园区建设十周年盛典上,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说,苏州工业园区“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园区的实践证明,通过“尊商、引商、留商、便商、安商、富商”等具体举措,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投资环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投资回报,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最终打造最适于企业发展和人居创业的新天堂。1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注册内资1250亿元。
善于借鉴,更勇于创新。从择商选资到土地集约利用,从一体化规划到提升产业门槛,都是园区人在全省领先的变革杰作;从首批出口加工区到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从首条空陆联程航线到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从首家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到首个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策试点区域,都是园区人在全国的首创经典。(高坡 李仲勋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