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头脑库、智力流动、科技创业等新名词层出不穷,科技人才完全可以靠出让知识和技术光明正大地获取报酬,并参与各类科技团体,与社会经济发展“全接触”。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和全国一样,科技人员是“分配定终身”。大批人才“窝”在国营企业和科研院所闲来无事,也无法走出去搞技术服务。许多科技人员早已厌倦了上班喝茶看报的生活,开始尝试接受找上门来的“技术聘书”,悄悄兼任“星期日工程师”。1988年第16期《瞭望》杂志有报道称,在上海,这个人群在鼎盛时期估计有两万余人。
1988年1月国务院专门发文,“允许科技干部兼职”。禁锢被打破,智力柔性流动终于名正言顺。1988年5月,上海市科协成立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简称“星工联”),合理引导乡镇企业和上海“头脑”间的技术交流,搭建起“星期日工程师”的“避风港”。一下子,有近2000名“星期日工程师”报名加入。
如今,曾经高朋满座的“星工联”有些“寂寞”——会员从鼎盛时期的1800名,减少到现在的460名。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人才智力流动、成果转化的渠道越来越多,曾经的“星期日工程师”完全可以自主选择成为一名“全天候外脑”。自然,“星工联”对科技人员业余兼职的帮带和保护作用已淡化,而其新使命则转向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各种新兴的科技交流团体应运而生,更深层次地投入上海创新体系的建设中。目前,上海市科协主管和所属学会共181个,涉及11个学科群,基本覆盖了上海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各领域。各学会充分发挥产学研同堂办会的独特优势,通过科技沙龙、专题调研、研讨等活动,围绕事关上海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课题攻关,建言献策。(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