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关于首批农民进城建房的红头文件。 资料照片
浙江日报12月24日讯 1978年12月出生的陈如陆,从小就有创业的冲动。
他喜欢住在龙港,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很难想象在一个小镇里有两家肯德基,一家麦当劳,还有许许多多的大银行。这片面积80平方公里的土地,蕴藏着多么大的生机和活力。
毫无疑问,龙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运动,浓缩了一个地区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演变的全景。在这里,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和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30岁的陈如陆,还有他聘用的也是30岁的总经理陈民孝说,他们正筹划建更现代化的厂房,购买更先进的设备,做更有效的管理。
他们看到了时代的大戏。作为新一轮的主角,他们注定要将这场戏,继续壮丽地演下去。
爷爷建城
陈定模不是我的亲爷爷,但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叫他“爷爷”。我出生在温州苍南县钱库镇的陈家堡村,这个小乡村因为陈定模爷爷而写进了中国的历史。
陈定模在村里是长辈,他长我将近40岁。他改变了我们几代人的命运,直到今天,他还像一个传奇。
陈家堡是一个很不知名的小村子,这里没有什么资源,以前祖辈们就是靠种田过日子。小时候,我跟大人插过秧、割过稻,用钢丝穿起捡来的树叶帮母亲生火做饭。那时候,我的世界跟一切农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从我六七岁起,村里的邻居开始陆陆续续地搬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去了同一个地方:龙港。
那个时候的龙港,是距离我们村十几公里的一个小渔村,它位于鳌江的入海口,人口只有几千人,一条坑坑洼洼的老街旁,只有几十间泥屋。
我的乡亲们,为什么要去龙港?因为那里有机会。
1984年,苍南县决定成立龙港镇,陈定模爷爷做了书记。有的人说,他上任那天,是从钱库镇坐着船过去的。陈定模在龙港实践了很多个中国城市管理中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提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最吸引人的口号是“欢迎农民进城开店办厂”。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以自理口粮迁户口进城,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大胆创举。
听镇上的老人们说,那个时候龙港组织了“农民进城宣传队”,带着镇规划图到周边的乡镇和县市宣讲,结果30天就收到了5000多户农民要求进城的申请。
我很遗憾没能亲眼见到当年那全城沸腾的一幕,只能听叔叔伯伯们一些依稀的描述:农民们用粗糙的手指在那张“龙港规划图”前指点筹划,述说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批来到龙港的农民,大部分来自周边的宜山、金乡和我的老家钱库。听说当时有一个统计,苍南县有6500个万元户,90%以上都在这三个地方。
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试点,龙港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一个样板。“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自找门路就业”——以前从没有人尝试过用这种方式,集聚起农民的力量,来建造一座城市。
陈定模爷爷带着龙港,第一个书写了这样的历史,造就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