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大学招生时节,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便粉墨登场。对正忙于打探信息但苦于渠道不多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排行榜就成了挑选就读高校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不知,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潜规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近年来,如同各类“富豪榜”、“财富榜”、“慈善榜”一样,高校排行榜也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不同的指标体系、不同的排行顺序颇让人糊涂。如今,高校排行榜的“潜规则”曝光出来,竟然是“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不禁又让人有“大跌眼镜”之感。联想到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百度门”事件,我们不妨追问:高校排行榜应当“百度化”还是“谷歌化”?
众所周知,“百度门”事件的根源在于,作为国内中文搜索行业“老大”的百度,恰恰也是奉行“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盈利模式,将自身在网络搜索市场上的份额迅速转化为利润。然而,随着“三鹿奶粉”封口事件踢爆了“百度门”,用户对于这种公然扭曲搜索结果的盈利模式极为不满,社会各界对百度进行了一场口诛笔伐的舆论攻势,其过程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无疑,不论是搜索网站,还是各类排名机构,其初衷都应该是给用户提供参考,为用户提供有关信息以作决策依据。因而,公信力就是搜索网站和排名机构的“第一生命力”,任何缺乏公信力的机构将注定被用户抛弃。不过,鉴于国内高校排行榜仍是一个新事物,其发展模式仍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仍然可以从盈利模式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其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作为“百度门”事件的鲜明对照,国际搜索行业“老大”谷歌,就采取的是另一种盈利模式:努力保证搜索结果的客观公正,利用市场份额开拓广告市场,以取得广告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很显然,谷歌取得了巨大成功,远非百度可以相比——两者的市场规模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这就为各类排名机构提供了参考:究竟是学百度,还是学谷歌呢?
不难预见,高校排行榜走向“谷歌化”,必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只不过,由于“谷歌化”盈利模式并非直接向排名对象收费(以确保其公信力),需要转而挖掘广告收入、咨询收入等收入来源,自然不会被那些投机取巧的机构所青睐。但是,从高校排行榜长期发展来看,最终胜出的大赢家,只能是既确保公信力又有可靠盈利模式的机构——少数机构也将实现“赢家通吃”。
本质上,高校排行榜现有的问题,绝非“排名机构是否应当盈利”,而是“排名机构该如何盈利”的问题。在这方面,既有待市场自身解决,也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以清除滥竽充数的排名机构,为真正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创造良好生存空间,从而推动该行业更快实现优胜劣汰,最终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