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在我国机构设置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有人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许多政策精神都是通过这一级来具体贯彻落实。
2008年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县委书记陆续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进行集中轮训。县委书记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如何面对和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怎样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干部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当好党在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党在当地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和在当地人民中党的形象的具体代表人。
本网从12月22日起,独家推出“对话县委书记”栏目,与县委书记们一起共话中国的发展。

砀山县委书记张祥根冒雪看望慰问曹庄镇贫困老党员和贫困户。(来源:砀山县先锋网)
新华网合肥12月31日电(记者葛如江、熊润频)安徽砀山,一个距离省会合肥最为遥远的北方小城,一个多项经济指标长期在全省垫后的贫困县。与其闻名全国的特产酥梨相比,近年来砀山县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事例并不美好:
2007年高考期间,安徽砀山发生高考舞弊案,41名在校大学生被雇请替考,包括县教育局副局长、招生办主任、副主任等11人涉案,举国震惊。
2008年10月,因强征土地,引起砀山信庄村村民不满,与维护秩序的城管、警察发生冲突,舆论哗然。
进行了近两年的"两风"(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整治活动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引发不同声音,"砀山两风办难破人治围城"、"砀山两风办注定随风而去"等评论和质疑还没有散尽,砀山又在风尖浪口上再次"铁腕"出击,成立"清理'吃空饷'办公室"开始对全县范围内"吃空饷"者"动刀"。
在负面事件和不同声音接连不断的情况下,砀山"铁腕治吏"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新华网记者日前专访了砀山县委书记张祥根。详细>>>
书记心语
穷则思变。"两风"整治也好,清理"吃空饷"也好,都是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得不做。
要发展、要稳定就不能回避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
我宁愿"刮骨疗伤"不愿"讳疾忌医"。得罪少数干部,是为了让更广大群众满意,也能促使砀山的发展走上正常轨道。
任何一个领导在任上都想干出点政绩来,这不是坏事。要看你干的事是不是对当地发展有利,是不是对老百姓有利。
在地方发展问题上,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二者,最重要是对下负责。
怕触动问题、暴露问题而奉行"好人主义",当"太平官",对于我个人,甚至大部分干部来说并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慢毒攻心",贻害的将是一方发展大计,得罪的将是大多数老百姓,影响的将是党执政的根基!
功过是非的评判,应该以群众是否受益为准。
· 附简历:
张祥根,男,汉族,籍贯安徽省当涂县,1962年11月生。
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3月入党,1986年9月皖南农学院人事处学生科副科长;
1988年12月宣城行署办公室秘书一科副科长;1991年5月宣城行署办公室秘书一科科长;
1992年4月挂职担任宁国县政府副县长;1995年8月宣城行署外经贸委副主任; 1996年3月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1997年5月宣州市政府副市长;2000年6月宣州市(区)委常委、市(区)政府副市(区)长;
2001年4月泾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2002年11月任泾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党组书记; 2003年1月当选为泾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县长。
2005年1月泾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年6月任砀山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点击进入“对话县委书记”系列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