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31日电(记者 潘清)岁末,沪深股市以一波连续8个交易日的惯性下跌,为2008年划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
股指持续下跌,成交量不断萎缩,市场信心受挫,这一年的沪深股市有着太多的失望、悲伤和无奈。在冬日般的严寒中,中国股市期待着春天。
沪深股市遭遇寒冬
当沪深股市以一波小幅上扬为2008年的交易拉开序幕时,大概没人能预见到这一年将以这样一种状态留在新中国证券发展史上。
自然界四季转换,但对于A股来说,这一年却似乎总是冬天。沪指年初以5265点的点位开盘,用了10个多月创下1664点的年内新低。按照2007年10月沪指上摸6124点历史高位计算,A股在短短一年中累计下跌幅度超过七成。
股指连连破位下行的同时,股价持续下跌,即使绩优蓝筹股群体也未能幸免。作为“A股第一权重股”,中石油从上年末的30.96元一路跌至10元附近。“破发”“破增发”甚至“破净”现象屡见不鲜。
来自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共有264家公司首发募资,其中92家公司目前复权后的收盘价已低于首发价,占首发公司总数的35%。同期实施增发的公司中,190家复权后收盘价跌破了当初的增发价。另外,截至12月29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82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了最近报告期末的每股净资产。
年初的首个交易周,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335126亿元。而截至12月30日,这一数据已减少至122273亿元。这意味着A股64%的市场规模在过去一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股指、股价和总市值同步“缩水”的,还有投资者对于后市的信心。“半年前机构们还在为3000点是不是2008年的‘铁底’而争论,如今这个点位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顶’,这怎么不叫股民们觉得寒心。”上海股民史瑞龙说。
A股缘何频频遇冷?
曾在2007年创下全球涨幅第一的A股,在2008年令人尴尬地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之一。
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A股频频遇冷,是国际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共振”的结果。
由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而导致的全球金融海啸,无疑是拖累A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市场联动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华尔街的屡屡暴跌引发连锁反应,A股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在国内,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殃及众多企业,人民币升值、海外订单萎缩导致出口受挫,消费意愿下降波及房地产等诸多行业。
“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导致宏观经济下滑,而令人担忧的宏观经济数据,又影响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说,股指和股价的持续下行,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的悲观心态。
一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引证仇彦英的观点。截至12月25日,沪深两市共有547家上市公司发布2008年度业绩预告,其中78家预减、49家略减、85家首亏、35家续亏,近半数公司业绩堪忧。
除了盈利预期,由“大小非”减持带来的供求关系失衡,也令A股承受巨大压力。有统计显示,2008年最后一个完整的交易周内,14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合计减持1.36亿股,减持市值高达近16亿元。
在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看来,A股市场要实现逆转,有待于盈利预期的逆转和供求的逆转。事实上,无论是盈利预期下降还是供求关系失衡,其实质都是投资者对于后市信心的缺失。正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所说,中国股市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信心”。
中国股市:在寒冬里期待春天
岁末回首,严冬般的寒冷几乎伴随股市走过了整个2008年。站在2009年的门口,投资者们满怀期待,中国股市的春天能够早点降临。
实际上,许多事实和迹象表明,市场的早日回暖或许并不仅仅是期待而已。
过去几个月中,宏观政策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由“稳健”和“从紧”向“积极”和“适度宽松”的双转向,管理层推出4万亿元扩内需、保增长计划,央行五度降息并数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中央汇金公司高调入市增持股票……股市运行环境正日渐宽松。
而在上市公司层面,股价下跌甚至超跌使许多个股投资价值凸现,增持或回购行为也因此频频出现。统计显示,自证监会8月27日宣布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鼓励大股东增持以来,已有137家上市公司发布大股东增持股份公告,22家公司发布了高管增持股份公告,其中6家公司高管增持股份数量超过50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临近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出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2009年5月30日前完成对公司章程的修订,明确现金分红政策。这意味着一直受到投资者诟病的上市公司“只索取、不回报”的状况,有望在来年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全球金融危机的消退需要时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显现需要时间,市场信心的重塑也需要时间。对于仍处在寒冬里的中国股市来说,春天也许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