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娘李果和新郎李彦霖在板房前幸福地合影 摄影/本报记者 贾婷 |
北川69栋羌族碉楼建成入住
北川部分村民新年搬进重建新房简易板房成为灾区青年新婚“洞房”
新年伊始,记者在北川县猫儿石村看到,69栋羌族碉楼拔地而起,村民们已住上了重建的新房。猫儿石村是进北川的必经之路,村民们已开始规划起将来的旅游开发项目。
-69栋羌族碉楼拔地而起
北川县猫儿石村村民姜晓兵的家里稍显凌乱,客厅里吃着饭,旁边卧室还传来机器的阵阵轰鸣,新铺的地板砖上散落着一些材料。
“上月26日搬进来的,还有些装修没搞完,但水电气都有了,日常生活没有问题,边住边修吧,新年得在新房里过。”老姜望着摆在门口的两大袋猪肉,惬意地点上了一支烟。
这里是进入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必经之路,69栋极具羌族特色的碉楼拔地而起,见证着北川的坚强复苏。工地上车来人往,冲淡了山谷中的寒意。虽然还没有最后完工,但一座崭新的羌族寨子已现雏形,下大上小的碉楼连成一片,水泥浇筑的村道两边立着古色古香的路灯。碉楼外墙上贴着装饰石材,每座碉楼的楼顶四角都翘着羌寨特有的白色尖角。
“这些都是按照8级地震设防建造的,钢筋都多用了三分之一。”村委会主任王孝虎拍着结实的墙壁说。
地震后,猫儿石村被政府规划为将来的羌族旅游点,69座碉楼都是由绵阳一家公司援建的,村民只需出材料钱。村民王凤英告诉记者:“国家补贴了我们家农房重建1.9万元,农信社贷了5万元,加上补助的2000元‘板房钱’,我们就出了这么多,现在15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盖好住进去了。我们两口子在工地打小工,每人一天50元,挣的5000多元钱买了地板砖,村里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地震中家里人幸好都没事,能过个团圆年。”
-平安是新年共同的愿望
对于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猫儿石村的村民似乎没有更多的奢求,平安是所有人共同的心愿。村委会主任王孝虎家里开着个小杂货店,半个小时的时间来了五六拨人,有买东西的,有找他说修房的,有找他开证明到镇上买砖的,他竟一刻也不得空闲。“我简直忙得连年货都没工夫办了,”王孝虎笑着说,“今年过年没别的,平安就好。”
姜晓兵却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听说政府要安排前面苏坝沟、干鸡沟的灾民到我们村里过年,他们那里还没法住进新房里,到时候我们家可能会住上一户人。灾民都是一家人,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也不会这么快住上新房,接他们来过个年也很应该,再说人多也热闹。”
-旅游开发成未来经济支柱
对于未来,村里人却多了许多期待。王孝虎说:“村里没什么土地,原来的坡地也退耕还林了,靠种粮食是没什么收入的。政府已经把这里规划成了羌族旅游开发点,这里是进北川的必经之路,将来地震遗址博物馆、唐家山堰塞湖都是吸引游人的地方,我们的出路肯定在旅游开发。”
姜晓兵已经把将来的日子规划好了:“村里都开了几次会,说是将来请一家有实力的公司,把我们这个羌寨整体包装出去,到时候老婆就在家里做些土特产、旅游纪念品,我出去打工,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老姜的邻居高发英家门前挂着一只大红灯笼,老人抱着地震后出生的小孙子坐在门口烤火,家里人对未来的期盼,可以从小家伙的名字中看出来:“腾飞”。
现场目击
北川医护人员昨天举行“板房婚礼”
本报记者自北川摄影报道1月3日,恰逢新年长假的最后一天,记者深入到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灾区采访。刚进入北川地界,记者就迎面遇上了一队由近10辆车组成、每辆车都贴有红色喜字的婚礼车队,当被花束精心装扮的红色婚车驶过北川大门时,喜庆的气氛一扫地震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回忆,这里仍是人们对生活充满美好希望的地方。
随后,当记者在北川中学地震遗迹附近采访时,又正好遇见一对身着婚礼礼服的新人在灾难遗址附近的简易板房中举行迎亲仪式。据了解,新娘李果和新郎李彦霖都是北川本地人,他们在这里相识相恋,所以即使现在把新房安在了简易的板房区里,他们也要在家乡举行婚礼。新娘李果告诉记者,她身为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卫生院的一名医护人员,在“5·12”地震中因为忙着抢救伤员,自己不幸被掉下的瓦砾击中头部,由于伤口很深,还被送到武汉治疗。在她受伤养病期间,李彦霖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为了支持她返回医疗岗位继续为灾区服务,他们还共同商议,决定把原本定在2008年10月的婚期推迟到现在。
记者来到他们的新房,看到这间板房大门上贴着“情真意切”的红色喜幅,10多平方米的屋内虽然只能容得下一张双人床和一些沙发、书桌等简陋的家具,但是挂在迎面墙上的小两口的大幅婚纱照,还是让人感到这间作为新房的临时简易板房里充满了爱。当记者问到他们的新年愿望时,新娘真诚地告诉记者,她希望生活能往好的方向发展,一家人能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