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社会调查八大指数显示,食品行业诚信度降到倒数第二,诚信度最低的为房地产业。78.2%的消费者认为三鹿奶粉事件对其打击很大或非常大,这使得11月份调查的诚信指数全线下降。
在现代社会,不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对政府,诚信应该是一种习惯。因为只有诚信,个人才有立足之本,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政府才能赢得人民。但很遗憾,个人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提了这么多年,我们仍旧在为社会诚信头疼。这是因为:一、“诚信吃亏,不诚信走运”的规则仍大有市场;二、社会缺乏一套确保诚信的惩罚和激励机制。
“诚信吃亏”,还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老实人吃亏。曾几何时,老实人在社会上几乎成了“傻”的代名词;而与之相反的“聪明人”则大行其道。在这种“失信者占便宜,守信者吃亏”的社会氛围下,诚信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人如此,企业亦如此。在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前,三鹿几乎是国内奶粉行业的老大,而且还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保护和支持的企业。国家对整个奶粉品牌抽检,被查到问题的国产奶粉很多都是大牌子,而那些没有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企业,却往往并不知名。
老实人吃亏,老实的企业反而还没有那些不老实的企业风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就会出现逆选择:为了“不吃亏”,人们就不会选择做“老实人”;为了“风光”,企业就不再讲诚信。这是诚信稀缺的最直接原因。
要做到诚信,一要自我约束,靠“内心的法”,自觉诚信;二要自他约束,靠“外在的法”,被迫诚信。诚信是一个道德行为,更是一个制度设计的结果。仅靠道德约束的诚信,脆弱;还必须靠制度约束,诚信才能长久。一旦出现“老实人吃亏”,道德约束就不堪一击;此时,就需要制度约束,让“老实人不吃亏”。
诚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国家的个人信用比我们好,并不是他们的素质天生比我们高,而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办法,简单地说,就是让不讲信用的人吃亏,让讲信用的人得到好处。但我们不仅没有一套激励诚信的制度;就是对于一些不诚信行为甚至到了违法的程度,我们的一些制度仍旧“盲目”。
只有彻底扭转当前社会里“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讲诚信。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