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区首批永久安置房将交付。图为1月11日,施工人员走过位于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的永久性住房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刘海摄
春节临近,四川灾区怎么样
民众生活有保障 119万人重新就业
时值隆冬,春节将至。记者于汶川地震过后8个月,再次走进地震重灾区,扫描灾区灾后重建的新进展,感受灾区的复苏与希望,触摸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让一个群众挨饿受冻
3排联建的新房已经封顶,建筑工人正在加紧扫尾施工,工地上还忙碌着许多农民打扮的“帮工”。这是记者日前在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安县永安镇跃进村看到的热闹场景。
来自四川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四川灾后永久性农房恢复重建累计完工56.25万户,为损毁农房恢复重建总量的44.54%;在建53.13万户,为损毁农房恢复重建量的42.07%;维修加固农房221.32万户,为需维修加固农房的100%。另外,对受灾群众自建的过渡房全面进行了加固、加厚等防风、防寒、保暖处理。
地处高寒山区地震极重灾区的汶川县寒气逼人,日最低气温早已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记者日前来到汶川县银杏乡兴文坪村民高志英家时,她在过渡房里的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绣着“羌绣”。
这位58岁的羌族妇女说:“家里的房子被完全震垮了,山上的几亩地也被地震毁得差不多了,老伴又有病,家里负担挺重的,要是光靠我们自己,早就饿死了。好在政府想得周全,考虑到我家困难,震后3个月发了粮食和钱,2008年9月至11月,又给我们家每人每月发了200元,这些加起来,过冬及开春的生活就没问题了。现在我儿子在县里跑运输挣钱,等到春节后天气暖和了,就修新房子。”
灾区民众到上海就业
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四川省1.6万余户企业受灾,37.2万城镇人员失业,115.2万农业劳动者失去收入来源。
1月5日,都江堰市胥家镇龙马村村民杨文萍从上海返乡过年。2008年7月16日,她通过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在都江堰市举办的招聘会上,找到上海一家机件制造公司的工作。
“地震后我原来上班的企业停产。正着急时,上海一下子来了20多家企业招工。”谈起当时的情景,杨文萍历历在目,“刚上班时我还跟不上进度,公司领导对我很好,让我带薪参加培训,还包吃住。两个月后,我就转正了,月工资涨到1300多元,与厂里的其他职工一个标准。过了年,我还会去上海。”
杨文萍是四川众多因灾失业后重新就业的受灾群众之一。早在2008年6月30日,国务院就召集有关部委和对口支援省份在四川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解决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中,明确要求19个对口支援的省份为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自此以后,举行企业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参与重建、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扶持群众自主创业——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等19个对口支援省、市的灾区就业促进行动接连不断,让从废墟中站起的受灾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仅对口援助都江堰的上海市,就累计帮助1700余名都江堰受灾群众实现到沪就业,帮助超过1800名都江堰受灾群众实现当地就业。
据介绍,截至2008年底,四川8个地震重灾市(州)已有119万受灾群众实现了重新就业,1500余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缴费率,800余户企业的9.3万名职工进行了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业保险金,1300余户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10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