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地震。两个简单的关键词,却记录着2008年最沉重、深刻的回忆,当那些与死亡有关的日子逐渐远去,面对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我们每个幸存者都应该心存感恩——感谢上天让我们依然活着,如同余华所说: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意义之所在。在思考“活”的同时,冬天就这样来了:穷忙族因裁员潮惶惶不可终日,师奶战斗在超市,小工厂老板失去了所有订单,大学生连“年薪高达5000元”的招聘广告都不放过,发够牢骚的购房者期待楼价狠狠下跌,股民如同野草般等待着春风吹又生……全球金融危机的波浪按股民、外企小白领、代工厂老板、广告商、外来工、星级酒店服务生等玄妙轨迹荡漾开去,最终将每个人都牵扯了进去(《新周刊》2008年12月期)。这场由房地产所引发的危机将不可避免的再次成为09年的主角,那么作为业主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在这场危机中理解“活着”呢?如果开发商死得越来越多,那么可能《新周刊》的这段表述一定又要加上“梦想中的美好家园惨成烂尾楼、小区物管频繁变更安全无保障”等等针对业主群体的触目惊心的内容。电影《非诚勿扰》的结尾“看未来”耐人寻味,但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只有大家都活着,才有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题记
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意识到“冬天来了,不分南北半球;紧日子来了,不分中西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当莎翁笔下哈姆雷特的这句话被反复引用在各种场合的时候,有人时常会觉得,有闲阶级的无病呻吟多于真正的生死之考。
但,对于当下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现实与紧迫,其严肃与沉重程度已经超越了思考层面的价值,直接进入解决层面。而坐下来一起领悟“活下来”的意义,对于所有与房有关的人,不论企业还是个人,不论开发方还是业主方,都是现阶段一定要做的事。
能否活着成了一个问题
什么情况下,“活着”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外部环境严重恶化,内心丧失生存意志,显然,对于地产企业,前者才是原因。
目前宏观环境的状况有目共睹。发源自2007年国内地产业高峰时期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在2008年9月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从雷曼兄弟倒下那一刻起,全球政要、财经精英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其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到现在仍无法判断清楚,或者说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任何预测与评价都偃旗息鼓,而寒意笼罩着每个角落。
美国房地产市场引发的问题,全球经济都在埋单,中国作为庞大而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更不例外。2008年年底以来,政府拯救经济信心与实体的举措接踵而来:先是出台4万亿的财政计划,目前来看甚至还有追加的可能;实行一连串的降息,幅度之大甚至创几十年新高,这一轮降息周期还将延续至2009年年中。这些目前来看,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但要真正显示效果恐怕还需较长一段时间。有关专家预测,2009年年中,中国经济才到达真正的低谷。这一年,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如何走过宏观环境的黑暗期,能否活着,都是一个问题。
而对于起步较晚、运作并未完全规范,且拥有数万成员的房地产行业,问题更有着别样的含义。在2006年、2007年,“活着”的问题不在多数地产企业的字典里,彼时某些开发商的高房价,种下了如今的苦果,这个拉动内需最有力的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潮。而这颗苦果,却由全部地产企业埋单,包括定价一贯比较合理的理智企业、一心为普罗大中造福的有良心企业。我们要看到的并不是全行业的错误都要让他们来承担,恰恰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能够引导和感染行业,让其走向正确的道路,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继续活下去。
如何才能活下来
当活着不再是某一个企业面对的问题,而成为所有企业的共同语境,如何活下来这种纯“技术问题”就不再停留在探讨层面,已经硬邦邦、冷冰冰摆在企业面前,容不得犹豫。
在国家政策和导向层面,国家给予地产商的建议措辞是“合理价格促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1月9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2009年会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在此之前,国务院发文的新“国六条”中,也明确提到了希望开发商合理调整价格。
这种表态,是政府鼓励销售的机会,利用当前交易环节低成本以及贷款利率处于近十年来最低点的助力消化存货,全面恢复新的市场周期信心。这难道不是危机中活下去的机会吗?
在地产企业里,个别如碧桂园支持响应政府号召,但却不盲从者,一是因为碧桂园尚属地产疯狂期定价也较为合理的企业;二是因为基于对企业自身状况的清醒判断。如今,市场已越发呈现出凝冻期特征,销售的冻结直接影响了全面市场信心,潜在的有效需求并非没有,而是被观望与企业态度阻隔在外面。那么我们更期待碧桂园在09年能有所作为,仿佛当年的华南碧桂园山语洋房上市,彻底激活市场,带动全面复苏。
因为活着的意义
房企强烈的求生欲望与某些盼望房企快点死掉的声音,是如此不和谐。我们不排除某些不良开发企业再想活下去,都绝无可能的现实,但多数承担着商品房市场责任的大企业活下去的意义绝不在于自己。
在宏观层面,活着是为了一个行业的活。或许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地方财政结构的优化,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适当削减,这也是我们乐于看到的,这有助于内需结构更合理,防止出现目前房地产市场遇冷对经济重创的现象。但是,在此之前,或者说目前,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仍决定着行业贡献。大型房企,尤其是领头房企活下来,是行业和国家经济的需要。
在中观层面,活着是为社会就业做贡献。房地产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里的带动作用不容置疑,这个社会细胞的活跃是国内经济复苏的重要希望。当前,房地产企业的普遍困境所导致的部分裁员降薪,已经引发了很大的舆论口水战,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和地方都不愿看到的。企业活着并且活得好,才能给予更多人活着的可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微观层面,其实也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层面,活着还为了已身为业主的利益。一个房地产企业倒掉了,受直接损失最大的还是业主。一个开发了那么多社区、提供了那么多社区服务的企业,如果倒掉了,试想,业主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后续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思考清楚的。
房子是不动产,是真实存在的,一直以来都有保值和升值的能力,虽然随着市场起伏会有阶段性的价格表现的变化,但其价值却没有本质的改变。目前的市场环境,我们很容易将企业的行为一股脑套用在个人身上,并惯性夸大危机的存在,以个人购房与房企卖房的本质来看,个人购房主要是为了居住、生活,房企则是为了生存、活命,在市场状况恶劣的情况下,价格体系往往不能反映出房子真正的价值,但只要不在市场最低位时抛售兑现,那么所谓的“损失”只是阶段性的账面数字,相信随着时间、市场的变化,一定会有价值回归的一天。同样,房企必须随行就市,依循市场规律、针对市场变化去定价、调整,才能保全生路寻求更大的发展,不至于过早破产倒闭、员工失业。
当然,地产企业还要一如既往坚持做得更多:做到自身调整生存策略还不够,还得求得业主的谅解;做到诚实守信还不够,还要在每个细节上都接受考验;做到成为国家支柱产业还不够,还需为国民经济贡献更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瑕疵,难免会遭到诟病,但,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到,请让优秀及准优秀的地产企业活下来,然后再去苛求,活下来才有可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