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应当已经基本具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实施有效期为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所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港元。这是继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达成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货币互换协议以后,央行第二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本币互换协议。
签署互换协议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具体而言,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从最近央行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来看,在次贷危机以后,中国政府已经加速了人民币的区域化步伐。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中韩本币互换,中国某些地区与周边地区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包括这一次与香港特区的货币互换,都能够说明最近人民币的区域化在加速。区域化和国际化是不矛盾的,在未来几年里,人民币或者更多的主要在周边地区进行区域化。
资料显示,自2007年6月以来,内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香港共计发行25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本次协议可扩大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对区域经济及金融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也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可喜的一步,直接避开美元,将避免受到美元汇率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以单一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及当作储备的缺陷越来越大。美国前财长康纳利曾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一场金融危机将这句话的精髓演绎至颠峰,所有持有巨额美元储备或大量美元债务的国家无不为此感到痛苦。
中国与香港以及韩国达成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可能成为治疗这一痛苦的良药。通过互换协议,可有效规避两种货币未来兑美元汇率的波动,稳定了金融市场。同时,双方在获得互换资金后,有利于双方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费用。
美林全球外汇战略研究团队发表报告指出,国际货币需要强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力量做后盾。尽管中国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稳定的政权、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中国资本市场缺乏深度与广度、债券市场落后、资本项下也尚未完全开放、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没有完成,显示人民币尚未做好国际化的前置准备。
巴曙松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中国的GDP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人民币的金融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以及国际贸易计价中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非常不对称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人民币未来肯定会在全球充当一定的角色,而一个能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离岸金融市场必不可少。
而在国务院公布的振兴金融市场的细则中,已提出将允许香港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香港政府也提出将扩大人民币在港贸易结算中所占比例。人民币与韩元、港币之间的互换,令人民币登上国际舞台,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开端。
巴曙松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应当已经基本具备。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影响不全是负面的,"危"中带"机",其中最大的机会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后成功实现国际化,金融危机为人民币走出国门创造了大好机会,通过扩大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互换金额,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工具,进一步成为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成为结算工具。
在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仍持续的当下,人民币互换协议对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及推动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有重要的作用。在举重若轻之间,人民币正式踏出国门第一步,为国际化的梦想添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