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是某糖尿病药品广告的医学专家“孙仕友”,一会是纪念钞广告的钱币专家“孙云”。最后化身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教授……这位神奇的“变脸专家”日前被细心的网友用大量电视画面截图“抓”了出来。(2月2日红网报道)
经过仔细追查,这些所谓的“专家”中,有的是电视剧演员出身、有的是骗子出身,在众多恶俗的广告中,他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形象气质好的则成为性病专家、骨科专家、钱币专家等,而形象不好的则成了这N种病人共同患有者。而就是漏洞如此明显的广告居然在某些电视台常年播不完,那么,究竟是谁在纵容这些虚假的广告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电视台自己。电视台作为大众化的传媒机构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眼见为实”的影响力之下,一些老百姓对电视上播放的广告并没有任何的怀疑精神。但是,有些电视台却为了赚几个广告费便利用起了老百姓的天真和无知,播放一些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信度的广告,但对于这些广告上的产品究竟是好是坏是真是假,他们却根本不去计较。当然,在这方面,电视台的上级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知道在现在的许多电视台,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等广告依然不绝于耳。
此外,工商部门也是“护驾有功”。早在2005年,国家就发布了《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方案》,针对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化妆品、美容服务虚假违法广告,以及利用互联网发布的虚假违法广告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但是,该《方案》自实施以来,利用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商业欺诈行为并没有减少,而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商部门的“消极怠工”也招致的。
另外,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也是难逃其咎。近几年来,药品的主管部门虽说加大了对药品广告和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的监测检查和查办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相关部门的查处时紧时松。电视台上有那么多恶俗的假广告,他们难道看不到?就算是工作爱“偷奸耍滑”,也应该先把电视上的这些恶俗的广告审查一下吧。
演员成“专家”已经成为作虚假广告的一个“潜规则”甚至是“显规则”了,而一些相关部门却仍然视若无睹,而当一种药品或是食品真的出了问题,他们却只顾相互推诿自圆其说。其实,这些恶俗的假广告并不是那么难以根除,只要每个部门都不是在“护架”,而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广告业的混乱局面也会被终结的。(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