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坞村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方案出台。此前采访中,大部分村民都希望住上楼房。新京报资料图片 浦峰 摄
海淀北坞村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将正式启动。记者昨日(3日)获悉,根据方案,将综合考虑北坞村土地利用指标和建设资金平衡,腾退农民宅基地,实现农民“上楼”。据了解,这些住房有望国庆前全部建成。
目前,由15个市属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绿隔地区城乡接合部发展及启动北坞村试点方案的建议》亮相。方案提出,要以玉泉村为试点,以北坞村为起步区,进一步推进绿隔地区城乡接合部发展。
方案还明确提出,试点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化占地补偿,调整绿隔建设规划,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完善重点项目征地补偿机制。
同时,海淀区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目前已成立了北坞村整体搬迁改造指挥部。并将制订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措施,尽快实施。
■ 改革亮点
上楼资金
鼓励集体组织开发配建商品房
四渠道实现“上楼”资金平衡;村民新房占地十余公顷
市政府方案提出,要综合考虑北坞村土地利用指标和建设资金平衡,腾退农民宅基地,在玉泉村范围内实现“上楼”。
在资金筹措方面,该方案还注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鼓励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配建商品房、利用产业用地筹措一部分建设资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适当投入、财政预付待征绿地补偿款四个主渠道,实现农民“上楼”建设资金的平衡。
据北坞村党支部书记张泉介绍,村民新房占地约十几公顷,目前暂定在村西侧的空地上,且计划今年国庆前完工。
对于村民关心的产权问题,村委会负责人透露“暂定为经济适用房产权”,但未透露年限。
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幅大于生活成本
将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财产性收入,农民可自愿选择参加社保
在北坞村,要由农民自主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居民社区式管理,实现社会管理与城市接轨。
方案提出,要同步建设教育、卫生、环卫及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性收入,为农民提供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以保证农民搬迁上楼后,收入的增长大于生活成本的增长。
同时,落实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用地,通过土地入股、合作分成、定向就业安置,招商引资,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按照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由农民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或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针对产业用地的选址,北坞村党支部书记张泉透露,暂定为目前北坞村原址,用于建设三产,但产业项目待定。有村民传闻将建星级饭店,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村委会证实。
租户安置
外来人口公寓将建两万平米
位于村民回迁楼附近,户型、分配方案等暂未公布
海淀区制定的方案称,要建设外来人口租赁房,逐步改变外来人口结构,消除治安隐患,减轻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根据村委会统计,该村外来人口最高达2.03万(目前略有回落),而真正的北坞村村民只有3000多。针对大量的外来人口,村支书张泉透露未来将在村民回迁楼附近建设约两万平米外来人口公寓,但其未说明户型结构、公寓数量以及如何分配。
■ 村民反应
村民询问 教育配套时间表
昨日,多数村民尚未从村委会获知这一改革方案。
“业委会大还是村委会大?”村民杨大妈听说将成立业委会后疑惑道。其表示,方案中仅提到医疗、教育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但未列出时间表,而村里现在只有一个学校,“全校700多人,只有十几个本地人”,本地孩子得每天骑自行车20多分钟到附近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极其不便。
此外,此前曾被刘淇等接见的村民代表张连宝在听闻方案后表示,方案基本涵盖了此前村民的所有呼声,但能否实施、有无补救方案,目前均不明朗。
■ 链接
北坞村
北坞村是玉泉行政村下属的8个自然村之一,属城乡接合部和市政府确定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范围。目前共有3765亩土地被征用变为绿地。
北坞现有3000多村民,2万多外来人口租用农民的房屋,“瓦片经济”在给村民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给村子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带来沉重的压力。(记者蒋彦鑫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