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近期北京、山西、山东、湖南等地陆续出现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但当地并没有发生家禽禽流感疫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禽流感防控专家、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和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连续出现的这几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从发病地点和原因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病例之间并无关联性。
据刘秀梵介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多种途径,一是接触感染的家禽;二是接触带毒野鸟;三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食)品和环节等。目前已有14个国家的400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多与食用或接触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食)品有关,也有一定数量的患者感染途径不明。
陈化兰说,从农业部2008年全国秋季集中免疫工作大检查情况以及实验室实际检
测情况看,禽流感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总体均高于往年。由于免疫等防控措施到位,2008年中国仅在西藏、贵州、广东发生过6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病数、死亡数同比均大幅下降,去年也未发生候鸟疫情。而自2008年6月以来,全国至今还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刘秀梵和陈化兰两位专家认为,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易造成人的感染,从目前情况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都属零星个案。人发生感染禽流感病例而家禽不发生疫情的情况在世界上比较普遍。中国至今发生的38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中只有4例同期有家禽疫情,大多数与家禽疫情无直接关联,一些病例甚至无明显家禽接触史。
资料显示,自2003年以来全世界有数百万只家禽和野鸟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而通过养殖厂、田间、森林、实验室等,这些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至少有数百万次,但几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只有403个,说明暴露人群中只有少数人对禽流感病毒易感。
他们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发现养殖人员和兽医人员感染禽流感的案例。目前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也还不具备人传人的条件,因此公众不必过分担忧。
针对公众关心的免疫问题,两位专家认为,中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通过对家禽实施强制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措施,这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陈化兰解释说,免疫是预防家禽禽流感非常有效的措施。疫苗虽不能直接杀死病毒,但免疫能阻止病毒对家禽的感染,可以抑制家禽带毒排毒,从而大大减少环境中的病毒载量。
根据流行病学规律分析,在良好免疫状况下,禽群可产生有效保护力,不会发生大规模疫情。而且虽然禽流感病毒变异较快,但只要及时使用有针对性的疫苗进行免疫,就可以有效防止疫情发生。例如在江苏东台、海安等地检测到禽流感变异病毒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地及时使用变异病毒疫苗进行强化免疫,家禽会很快产生保护力,阻止疫情的扩散。
两位专家同时说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还有许多存在的条件。如,野生禽类无法进行免疫;病毒在污染的物品中可以存活一定时间,尤其是冬天寒冷季节,例如在鸟粪中病毒可以存活几个月。上述情况下家禽中可能没有疫情,但环境中有病毒存在,人和家禽就有被感染的危险。
“目前全世界在禽流感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陈化兰说,如禽流感病毒是怎样对哺乳动物以及人造成感染的,禽流感病毒变异机制及其在哺乳动物之间(尤其人之间)是否会水平传播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刘秀梵提出,下一步应加强兽医、卫生系统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机制,搞清楚目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另外,开发高效的可用于人感染禽流感免疫预防的疫苗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两位专家还提出建议,由于禽类及其产品流通频繁,交易量大,为防止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阻断病毒向人的传播,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活禽市场监管,严格执行消毒和休市制度,严防病死家禽上市,加强活禽市场疫病监测。消费者要购买在正规市场销售、经检疫合格的禽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