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企业:开工迟,用工少,但力争不再裁员
在以制鞋闻名的福建晋江市陈埭镇,有着千人规模的诚安鞋业公司今年要到正月十六才开工。老板许振坤说,往年企业年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招工,今年当地鞋厂开工普遍较迟。今年看来不用为“民工荒”发愁了。
“现在企业不急于招收新的工人,即使缺一点,也通过内部岗位调整来解决。等下半年外销市场的形势明朗后再看看,订单没有增加工人不可能增加。”许振坤说。
众多企业延迟开工,是目前东南沿海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冬”尚未消退。
在绍兴市劳动力市场,2月4日一整天,记者只看到一位生产春季面料的杨姓企业主在这里招一个驾驶员和一个清洁工。杨老板说,因为经济走势不确定,今年绍兴企业开工都比较迟,所以基本上不来招工。
在广东顺德高新技术开发区,记者走访发现,开工企业为三四成,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不招工。记者电话询问了10家企业,3家企业已经开工,只有1家企业表示有招工计划。
广东富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公司副总裁温耀生说,2008年的销售收入与2007年持平,美国的出口额下降了五成,幸好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了企业的损失。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七成多已经回来上班,目前没有招工计划。今年的目标是维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公司内部管理秩序。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企业认识到了维持稳定的重要性,坚持“不招工也不裁员”。国内较大的车用仪表生产企业上海日精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共有农民工900人。去年12月以来,这家企业的订单连续3个月减少,其销往日本、越南、印尼、巴西等国的摩托车仪表订单骤减了一半,机芯订单更少了三分之二。因此,去年底以来,公司几乎不加班,时不时还停工休息,但工资没少给。
为了安定员工情绪,日精公司已经明确“今年不招工,但也没有退工计划”。公司人事部部长王根荣说:“按照目前的订单来计算人力,机芯车间的300多人里有100人是多余的,但我们采取轮岗、培训操作技能等方式,而不是一退了之。”
农民工聚居区:紧迫,但仍然沉着
走进东部城市的打工者聚居区可以发现,农民工们生存状态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紧迫感。
在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向阳村,42岁的安徽蚌埠人黄士兵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多年。去年底,他工作了三年的一家塑胶制品厂倒闭,他失业了。春节前,他又在一家服装检测中心找了个仓库清点管理员的工作,3年合同,试用期6个月,每月工资960元加综合保险。他过年从老家回来后,按理正月初七就要开工了,但公司说没生意,已经一连放了5天假,据说要等过了元宵节才开工。
“如今服装行业不景气,我们也好不了。这个岗位不稳定,我恐怕熬不过试用期,公司就会不要我的。”黄士兵说。这些天,他天天在跑大大小小的职业介绍所,希望找个收入高一些的工作。“很多活都要35岁以下壮劳力,嫌我老。”
向阳村聚居着4000多名租房的外来人员。村内邻近荒地的十队外来居住小区,房租一月为200多元,住着来自安徽、山东、四川等地的16户人家。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谢颖莅说,这16户人里至今还有两户全家暂时没有收入来源。
更多的人是压力与信心交织。在广州,记者遇到了来自四川威远县的25岁农民工倪晓刚。他年初七就从老家回来了,原来的厂子效益不好,一直在放假,所以正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估计很快就要失业了,现在每月租房子要180元,每天吃饭将近20元,感觉很有压力。但是他觉得自己找新工作还有一定实力:“我是熟练工,希望能快点再找到厂子,而且福利好一些的啦。”
记者在绍兴、义乌两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尚未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并未出现紧张与恐慌,他们的情绪基本稳定。贵阳人黄从祥今年过年没有回去,原来在绍兴一家纺织厂开叉车,待遇是每月1500元左右,他现在还想找个更好的单位。“等企业都开工了,我想工作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待遇的好坏。”
但是,经济寒流增强了每个人的危机意识。来自陕西宝鸡的王少奇今年23岁,在上海宝鼎酿造有限公司做调料高温灭菌工作已有4年时间,月收入2000元。他说,食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小,他不像另一些老乡那么担心饭碗问题,只身一人在上海生活也够吃够用。但他一直在想,不管眼下工作是不是稳定,要在城市留得住,关键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
王少奇坚持利用周末学习技术。前不久,他学会了开叉车,最近又准备自学电脑。他说:“工作难找,多充电、多培训就更是正道。哪怕暂时丢了工作,只要技术在手,就总会有希望。”
地方政府:全力促进农民工就业,准备应对更严峻挑战
面对农民工就业的严峻形势,各地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上海金山、闵行等区域,将往年放在年中的大型招聘会,提前到了元宵节前后。上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赵建德说,政府将尽力做好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引导农民工降低薪资和职位的期望值。“有岗位没有岗位都是信息,关键是要及时、广泛、有效地传递给进城的求职者。”
赵建德说,今年上海就业市场的总体岗位比往年减少很多,政府也做不到为所有进城者创造岗位。因此当前的关键是要稳定现有岗位,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帮助企业安排轮休轮岗、组织培训等,尽量减少岗位流失。
广东是全国农民工第一大省。根据对企业节后用工需求摸查,广东省就业部门预计,2009年广东制造行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将继续下降,第一季度用工量总需求约为190万人,比上季度下降约5个百分点。
自去年9月以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农民工就业。春节前后,广东加强岗位储备,共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信息138.9万条,引导节后农民工按需有序流动。组织印制了1000万份《广东服务农民工政策指引》发放给农民工,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设立1000多个咨询服务点,提供咨询服务。
针对节后农民工有可能大规模集中入粤,广东提出,完善泛珠三角劳务协作机制,重点与湖南、四川、江西、广西、重庆等劳务输出大的省份建立更密切的省际就业岗位信息沟通、发布机制,让外省农民工及时了解广东省岗位信息,减少盲目入粤。广东还准备组织万场“零收费”招聘会,重点帮助技能型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灾区劳动力实现就业。
在福建厦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重点通过培训来提工农民工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个市对企业或培训机构组织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了财政补贴标准,由过去按不同工种230元至330元每人的补贴,提高到360元至410元,一年可以为企业减少支出20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都对农民工就业的严峻形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说,由于今年众多企业延迟开工,往年农民工求职高峰期又是在正月十五以后,所以农民工聚集地的就业压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农民工失业高峰期尚未到来,下一步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在农民工“就业难”的同时,东南沿海不少企业却仍存在“技工荒”。浙江绣锦集团针织内衣厂今年打算新招员工100多人,在义乌劳动力市场连设了两天的摊位,包装工、保安这些技术性不强的岗位第一天就招满了,但70个车工岗位至今还没招够一半。
一些企业主表示,不懂技术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有技术的农民工供不应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会更加突出。加强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是目前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当务之急。(执笔:李柯勇,参与采写记者:傅丕毅、王攀、高路、项开来、杨霞、裘立华、黄玫、张道生、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