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北京市每名学生都可注册为志愿者。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意见,在全市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其中鼓励措施之一,就是将志愿服务情况与学生升学建立联系,可作为高校推荐研究生入学的必要参考之一。(2月8日《新京报》)
总体上看,我国志愿者行动,尚未发展到“国民服务”的强大状态。一方面志愿者群体多集中于青少年;另一方面志愿活动的活跃程度有待加强;更重要的是活动还没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所以,北京的举措值得肯定。
本质上,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在当下是社会所需的,但要与政府公共服务“划清界限”。志愿服务所涉及的领域当然是公共领域,但只能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补充和外延,绝不是政府公共服务“漏洞”的“补丁”。
志愿服务多体现在重大公共事件的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方面,譬如抗震救灾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等,当其过多深入到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则恰恰说明政府公共服务在该领域的某种不足。
因此,在鼓励志愿服务的同时,需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反观。只有政府公共服务越完善,公民志愿服务才越活跃,社会才会越温情。
事实上,在经济形势低迷、就业压力加大的当下,适当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临时岗位,既可增就业,又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志愿服务的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与以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为标志的社会文明程度,大抵是正向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