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春运接近尾声,各种各样总结经验教训的声音频繁见诸媒体。在这些“回头看”的人群中,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开出了“涨价药方”,引起各方热议。
表面看来,这位专家认为“铁路春运不涨价导致社会成本增加”的观点,的确具有“理论根据”。因为大家都知道,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的杠杆,当某类商品明显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能提高这类商品的购买门槛,从而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如果对价格实施限制,则将破坏这道调节“闸门”,让社会资源无法进行优化合理的配置。正是基于这条经济学的金科玉律,该专家认为由于春运火车票不涨价导致了“黄牛党活跃”、“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如果“按照经济规律涨一点票价”,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又出自一位经济大师之口,按理说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这张春运“涨价药方”却被普通网民批得体无完肤。一位网友质问道,“照您的逻辑,米价也可以猛涨啊,价格高,吃的人就少,中国不就节约粮食了?”更有网友戏谑地提出,“看来三鹿奶粉当初就是卖得太便宜了,否则开个天价,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得病了,因为吃不起啊。”
春运车票涨价的提议为何会遭到如此多的冷嘲热讽?笔者以为,是因为它混淆了一般与特殊的概念,将特殊市场与一般市场、特殊需求与一般需求、特殊消费与一般消费相等同。在一般情况下,价格波动的确会让供求关系此消彼长,但这不是绝对的。以春运火车票为例,如果仅仅站在经济学角度看问题,这只是一场春天的运输高峰而已,但如果考虑到民族传统习俗以及个人内心巨大的思乡之情,那对一张火车票的渴望就不仅仅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也就是说,在这个特殊时间内,即使票价再高,大多数人还是要买票回家,因为这是过年,而不是出门旅行。
面对社会的刚性需求,社会必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春运中,火车就起到了这样最低保障的功能,它是最便宜的回家方式,也是社会低收入者与家人团聚的最后希望。如果连这点希望都被“涨”掉了,那产生的问题很可能比解决的问题来得多,这也许是“涨价派”者没有想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