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利辛县永兴镇双龙村村民李甲在干旱的麦地上展示经浇灌后存活下来的麦苗(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彭小婵)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国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别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受旱程度严重,网民对此高度关注,纷纷通过论坛、博客、新闻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为旱区抗旱工作献计献策。截止记者发稿前,新华网网民相关留言多达近万条,为抗旱救灾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性的意见、建议。
为旱区降雨创造条件调水缓解旱情
网友“飞云在天”发帖说,国家粮食主产地的干旱,需要全国的支持。一定要用好有限的云水资源,为干旱的地方降雨创造条件。
不少网友建议加大人工增雨作业。网友“江南小文曹”表示,“加强与升级人工降雨技术,使其能快速及大量解决干旱区域燃眉之急。”
还有网友认为通过下调黄河上游水,甚至北调长江水,保证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
网友“lao1000”倡议说:“建议所有进京和旱区的火车都自带供水车厢,不用到旱区加水。最好还能为旱区运水,以解燃眉之急。”
加强农业灾害预报和基础设施建设
网友“钦明”表示:北方地区年平均降雨量稀少,并且大量集中在雨季短暂的几天,雨水来的又快又急,常常造成水涝。建议在各个低洼地区建立蓄水池,并以用水管连接到各地农田,当作灌溉用水;同时在水量充沛的重要河川,兴建大型蓄水池,在汛期来临时大量储水,以一个蓄水池接一个蓄水池输送的方式,从长江、淮河一路南水北调。这样一方面储存雨水,一方面南水北调,既解决了沿途灌溉用水问题,又能将水源输送至北方缺水地区。
“农业自然灾害是周期性的,旱灾也是周期性的,根本解决办法一是发展水利事业。不能天旱时想起来水利了天涝时忘记了,要坚持不懈。二是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报,提高应急反应的能力和速度。比如旱灾,只要提前预报了,抗旱的措施还是比较多的,问题是预报晚了,有些抗旱措施就错失机遇。”网友“我爱新华1230”说。
科技抗旱,实现事半功倍
许多网友建议大力应用科学技术,通过科技抗旱,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新华网友表示:“从电视上看还是大水漫灌田地的多,节水的喷灌技术普及还不够。”
网友“程远”推荐了自己曾实践过的一个节水灌溉法。他说:我曾给农友做了一些水龙带,据说节水灌溉效果还不错。我做的水龙带很简单,是双层结构,里层是塑料薄膜,作用是防渗漏;外层是塑料编织袋,承受一定的压力。管道漏水时,换里面的塑料薄膜即可。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方案还是有用的。现在的中距离输水主要还是要靠渠道,大口径地下埋管的水管造价依然很高,尤其西北地区还不能完全接纳。这种水龙带制造简单,成本低,作为中长距离输水还是有价值的。缺点是在冰冻期到来之前要卷起来存放。
有网友建议说,把地块以米为单位分成干垄,每垄中间挖一个小池子,用农膜铺设底部及四壁,然后再填上土。这种池子既可起到蓄水作用,又可防止雨水渗漏。
“可以在田里蒙上塑料薄膜,利用昼夜温差产生的水份抗旱。”网友“Hlm.wxf”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