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大事难事较多的复杂局面,全省人民积极应对严峻挑战,经受了非同寻常的考验。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团结奋斗,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700美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711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31亿元,分别增长27.2%和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分别增长14.1%和12.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如期完成。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一)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调控及时有力。加强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和运行调节,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调控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行动、积极应对、多方施策,出台了扩大内需拉动、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等十多个政策性文件,全省经济保持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扶持企业政策措施扎实有效。大力推动银企合作,组织开展“百企千亿”银企对接等活动,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311亿元,比上年多增加704亿元。积极构建全省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投入10亿元组建省级信用再担保公司。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企业发行各类债券286亿元。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建立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大幅度增加省级外经贸发展引导资金。按新标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368家企业享受调整后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取消和停止行政事业性收费121项、政府性基金2项,每年减少收费39亿元。
投资消费带动作用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万亿元,增长22.7%。中央作出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后,省财政安排投资100亿元,预计到今年底可完成政府性投资30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1.4万亿元。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铁路南京南站、沪宁城际铁路、淮安民用机场、泰州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等开工建设,连云港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苏通大桥、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等相继建成通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二期、通榆河北延工程进展顺利。泰州医药城一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实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1亿元,增长23.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262亿元,增长5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2亿元,增长25.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8%。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产业规模实现翻番。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集聚集约发展取得新进展。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升。全社会科技投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研发投入540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占8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超过2万家,对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份额超过35%。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拓展,组织实施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9个。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平台234个,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47家。全省专利申请量12.8万件,专利授权量4.46万件,分别增长43.9%和40.4%。加快人才高地建设,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落户江苏。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48%和7.2%,完成国家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完成1340个重点减排项目,提前一年实现小化工三年整治目标。扎实推进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抓好调水引流、控源截污、捞藻清淤、围网压减、生态修复和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太湖流域水质总体好于上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16.5万吨,78个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改善。强化土地资源保护监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植树造林16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国家生态市增加到5个。
(三)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连续五年保持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势头。省财政对“三农”的各项投入37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粮食总产635亿斤,创九年来最好水平。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6万亩。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增5700多家,为农服务社新增2354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和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新五件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城市化率达54.3%。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抓住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支持苏北加快发展的10条政策措施,出台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南北产业转移和共建开发区,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支持苏中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江海联动、跨江联动新格局。引导苏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切实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调整财税分配政策,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网点建设步伐加快,华泰证券完成股份制改造,紫金财产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成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3家,4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农业保险试点全面推开。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中江公司、省建设集团和设备成套公司完成合并重组。
开放型经济保持领先优势。外贸进出口总额3923亿美元,其中出口2380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6.9%。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提高,国际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近3倍。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增长14.7%。引进9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8个,增长7.7%。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载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进展顺利。无锡硕放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盐城南洋机场对外开放。苏台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南京禄口机场成为海峡两岸客运包机首批直航点,太仓港、连云港港等12个沿江沿海港口成为两岸直航港口。
(五)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成效。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全省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36.9万人、375.6万人和395.7万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6.11万套,新增廉租房1.31万套,廉租住房保障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等累计超过5万户。按照时序进度,解决了350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中100万人实现脱贫。
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得到提高,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化解工作全面展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8%。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优质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首批174家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完成11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建成农家书屋550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43.5万户。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省级文化产业集团实力增强。完成全省市级广电网络整合,省广电网络公司开业运营。文化市场监管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空间继续拓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南京、苏州、南通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牌数均居全国首位。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基层民主稳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奥运火炬接力江苏境内传递圆满成功。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人民防空、优抚安置成绩显著,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参事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力以赴组织抗灾救灾和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作出了积极努力。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广泛动员、紧急行动,举全省之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全省累计向灾区派出救援人员1.29万人,组织生产调运帐篷30.6万顶,建成活动板房2.92万套,捐款43亿元。对口支援绵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援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为契机促进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7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增速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与此同时,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科教优势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公共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
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把措施考虑得更加周密,把工作推进得更加扎实,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把不利因素化解到最低限度,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们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09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江苏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中央果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外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我省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倒逼机制,也为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技术和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越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越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广大干部的发展信心,提振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强全省人民推进“两个率先”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发挥率先作用,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扩大内外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提升协调发展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有所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体现了保增长的要求,有利于增强信心,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节能减排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确保完成。发展预期目标是导向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增长的根本着力点,增强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同拉动力,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调整结构上水平。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真正实现既保持增长又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三是改革创新增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创新的举措应对挑战,加快构建更加开放有序、更富效率活力的体制机制。四是改善民生促和谐。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稳定和促进就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兴办一批人民群众期盼的实事,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扩大内外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积极有效扩大内需。
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好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落实好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等相关优惠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全省信贷投放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扩大各类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以财政贴息、信贷担保、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热点消费,加快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稳步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家电下乡”。特别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稳定房地产投资,支持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积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合理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引导和促进社会投资,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为保增长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宁杭、宁安等城际轨道以及城市地铁、过江通道、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抓紧启动沪通、沿海及苏北铁路建设,加快连云港港、太仓港以及洋口港、大丰港等港口建设,做好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南京禄口机场二期、淮安机场,做好苏中江都机场筹建工作,大力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沭河整治、通榆河北延工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力建设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产业基地,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生态环境项目,大力实施走马塘拓浚延伸等太湖、淮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及治污工程,加强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和审计监察制度,努力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激励和风险补偿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取消和停止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提高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积极运用出口退税、外经贸发展资金等政策措施,支持外贸企业增强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重要战略资源。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更高水平引进外资。稳定利用外资规模,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设计、咨询服务、营销物流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向我省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苏中、苏北和沿海地区,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更大步伐走出去。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建设,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和产出效益。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收购境外优质资产、研发机构、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参与国际资产重组,开展跨国经营。支持国际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提高走出去的组织化程度。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开发区整合资源、强化特色、优化环境,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特色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特殊功能区联动发展。积极做好部分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支持开发区南北共建、跨江联动。抓住两岸“三通”机遇,扩大苏台经济合作,加快建设苏台经贸合作促进区。深化与欧美日和新加坡的经贸合作,推动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和南通开发区跨江联动发展项目建设。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加快制定工业优化升级实施意见,制定和实施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轻工、有色金属、纺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1个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千亿元级企业、万亿元级产业,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在保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推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9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和2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创意、会展、商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拓展国内建筑市场,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创新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常州等一批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抓住有利时机更多更好地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与上海、浙江的合作机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创新体系、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衔接,加快构建沪宁杭1小时都市圈,促进我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大力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在国家战略规划引导下,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统筹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落实苏北振兴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宿迁实现更快发展,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苏中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沿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引导苏南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扶持茅山、黄桥等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保质保量完成援建任务。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切实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增加产粮大县、油料生产大县的奖补资金。稳定农资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保农民得实惠、利益有保障。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自主创业并举,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鼓励农村企业就地安置农民就业。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稳定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足种好3000万亩水稻,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稳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物流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确保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提高税率新增收入全部用于“三农”,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全面实施新一轮六件实事工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县(市)乡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规范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组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农场体制改革。
(五)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的节能改造工程,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启动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500个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项目,建设一批“零排放”企业。加大沿海化工园区环境整治力度,抓紧制定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规划。加强项目环境评价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排放。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差别电价、节能环保汽车消费税等政策,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退出市场。完善并实施各项环境价格政策措施。积极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进太湖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和企业提标改造,落实环境资源补偿政策,确保太湖湖体水质有所改善。加强长江入江支流综合整治,力争淮河流域治污项目全部开工、完成率过半。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实现县城以上空气自动监测全覆盖。继续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量,积极推广秸秆和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改厕。全省植树造林1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海洋、湖泊、湿地环境保护,推进沿海滩涂、破损山体和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认真做好全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依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决制止和从严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积极盘活存量用地,提高项目用地计划“点供”比例,工业用地供应向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中。
(六)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推进扩权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对已取消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继续调整取消一批审批项目。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财税分配新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加快地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发展步伐,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省外境外金融机构落户江苏。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0家,确保小额贷款公司县级全覆盖,力争三分之一的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健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代建制。
增强国有和民营经济活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创新,完善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加快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步伐,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投资领域,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四、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扩大内需拉动就业的积极效应,加大就业再就业援助力度,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适时适度降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率,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实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稳定和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启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抓紧制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方案,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及时做好关闭破产企业新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重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切实做到即征即保,逐步提高收入水平。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老龄、慈善和残疾人事业。
着力办好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一是重点帮扶困难群众就业。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5万套,完成危旧房改造550万平方米以上,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三是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进入最低生活保障,苏中、苏北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70元和130元以上。四是提高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建成省老年公寓,80%的县(市、区)建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扶持一批社会养老机构,建成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农村敬老院床位1万张。五是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建50所示范性残疾人托养机构。向特殊困难残疾人发放保险补贴,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为残疾人购买2000个公益岗位。六是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小学和初中基准定额分别提高到350元、550元,高中阶段学校适当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础上增加200元。七是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扶持经济薄弱地区300个乡镇卫生院、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薄弱地区的3000个村卫生室配置必需的设备,为农村基层定向免费培养适用医疗卫生人才。八是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开展向农村送科普、送文化、送法律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新建农家书屋3000个以上,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75万户。九是进一步解决农村交通和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1600座。解决4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中100万人实现脱贫。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引导和支持高校加快内涵发展,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推进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化解,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教育院校。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加快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改善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就读和生活困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提高教师待遇。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加大对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力度。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补偿机制,逐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成本得到补偿。强化医疗服务和药品监管,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扶持中医药事业,促进中西医共同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推进城乡统筹的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一批精品力作,组织好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与管理。推进省美术馆新馆、省档案馆新馆、南京博物院二期和江苏大剧院等重点文化标志工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数字化进程,发展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业态,做大做强省级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积极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十六届亚运会,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三)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依法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个人讲诚信、企业守信用的良好环境。扎实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以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从管理、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强安全生产治理整顿和监督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强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和接访的长效机制,主动排查化解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到各种矛盾防范在前、处置在早、化解在小。完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因企业停产、征地拆迁、工程欠款、农村土地纠纷、涉法涉诉等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犯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力支持驻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实推进“双拥”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五、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对政府施政能力是重大考验。我们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以思想认识的高度一致保证行动的高度协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贯彻中央精神同发挥本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把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捕捉机遇,坚持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在复杂形势和开放条件下做好政府工作的能力。
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下放的权利一律下放,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健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规范和优化办事程序,积极开展绩效评估,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接受监督,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发展目标、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节约,精简会议、精简文件,严格控制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等活动,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实行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和公务接待、出国(境)经费等支出零增长。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战胜困难,努力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业绩。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共克时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