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动内需,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有提倡发消费券者,有要给老百姓涨工资者,动机都相当不错。但仔细检视,则有各种技术和理论的问题。在我看来,比起消费券和涨工资来,发“教育券”是个更好的办法。
中国人多储蓄、少消费,已是众所周知。这种经济行为,并不是中国老百姓顽固不化,而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社会服务性的投资太少,普通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老了也缺乏足够保障。他们怎么敢不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呢?现在是国富民穷,国家真要有钱,就直接给老百姓好了,让他们理性地决定怎么花。消费券表面上看是从国家向老百姓手里转移财富。但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你不能把钱存起来,必须拿去消费,不管这种消费是多么不理性。
把钱直接给老百姓,比如涨工资等,显然要好一些,但也有种种问题。普通老百姓确实工资太低、没有充分从经济增长中受益。但是,工资低往往和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比如,许多低教育、非技术性劳工的存在,注定他们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工资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规律。所以,涨工资也好,发钱也好,还是需要慎重。
发教育券则是更可行的方案之一。要拉动内需,首先应该看看内需是否存在、究竟是什么。在这方面,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似乎比美国要小一些。美国经济的危机,是超前消费的结果。美国人住着过大的房子,甚至不少人拥有难得一用的第二套住房,衣服、玩具、汽车,你就数吧,每家都过剩。公立学校一个学生平均下来一年大致9000美元的经费,哭穷似乎道理不充足吧?总之,美国人有的都有了,甚至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拉动内需呢?所以,让美国人消费,就好像劝一个得了肥胖症的人多吃一样,实在有害无益。也难怪,去年美国政府给老百姓退税,希望拉动内需,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
中国则大不相同。第一,中国政府不像美国政府那样负债累累,手里的钱不少。第二,中国的内需是真实存在的:老百姓要看病,孩子要上学,要养老……仅仅供应这几项需求,按说就够中国再维持几年两位数的增长。现在政府应该想的是:怎样满足这些实实在在的需求。
教育是这些需要中最重要的一项。比如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几乎名存实亡。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但大量人口(特别是农民和民工子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怎么可能为未来的产业升级提供足够的高技术工人呢?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倾斜政策。目前城市(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基本还是有保障的。政府可以考虑直接给弱势阶层发送教育经费。比如,每户有孩子的农村家庭,按孩子的数量,一个孩子给5000元。这钱不是现金,而是教育券。持有者只能用来把孩子送到合格的学校读书,不能挪作他用。
发教育券比起政府直接投资建学校有效率得多。如果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办教育,钱经常会被挪用贪污,学校还是连校舍也偷工减料,乱收费还是制止不了。一旦一个农村的孩子手里有5000元教育券,怎么把这张教育券挣到手就成了学校的生存之根本。这就鼓励一大批民间的私立学校前来和公立学校竞争。谁手里有钱谁说话就硬。教育券在老百姓手里捏着,你办学校的就如同推销商品一样,必须物美价廉、服务周到,让顾客满意,否则就关门。这样,教育就真正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当今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有消除城乡差别的需要,有解决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问题的需要。拉动内需应该从满足这些需求开始。这样做的结果,是下一代的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未来不可避免要移民城市的农民的孩子,也可以为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好充分准备。这和发消费券或涨工资不同,不仅仅是拉动内需,更是为未来投资,为中国的劳动大军掌握足够的技术、通过提高生产力而增加收入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