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经济危机给中国钢铁工业改革,整合国内生产和收购海外资产带来了机遇,但由于经济刺激措施已经推动钢铁和铁矿石价格出现了回升,改革的机会窗口可能会迅速关闭。
海外需求的下降和国内经济明显放缓预示中国钢铁业会面临困难时期。在2008年8、9月全球危机渐露头角时,中国大陆的工厂已经因举办奥运会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减少了生产。但是,当危机第四季度恶化时,生产商仍有库存需要消化,价格也直线下跌。随着年底前库存的减少,政府公布4万亿元刺激计划后需求的上升随即导致了价格的上涨,但就此判断中国钢铁业的困境已经过去可能还为时尚早。
经济衰退时期的钢铁业面临两大挑战:投入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在投入成本方面,中国国内铁矿石的供应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存在不足。这意味着国内生产商要受到外国铁矿石公司的摆布。澳大利亚的力拓(Rio Tinto)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以及巴西淡水河谷(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控制着海运铁矿石市场的75%,因此他们能够迫使中国急需铁矿石的生产商接受价格的大幅上涨。2008年的年度合约谈判中价格上涨65%就是这些中国生产商被迫吞下的一个苦果。铁矿石生产商还强迫中国买家接受一项运费均等协议,即向较近的澳大利亚生产商支付与遥远的巴西生产商相同的运费,这多少有此难堪。
在产能过剩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社会带来的无尽需求吸引国内钢铁公司对产能进行过度投资,该行业中许多小厂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说,2008年中国钢铁厂的开工率为83%。在2009年,预计钢铁产能为6.5亿吨,但国内需求只有5亿吨。随着小厂停工和大厂限产,一年内83%的开工率看来都遥不可及。
投入端居高不下的铁矿石价格和需求的下降,加上产能过剩导致最终产品价格下跌,令国内生产商雪上加霜。但是,单个的钢铁厂面临困难,对整个行业而言却可能是个好消息。对北京希望优化经济结构的人而言,衰退恰恰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机会,让中国企业能有机会收购海外资产和整合国内钢铁业。
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并不是新鲜事。2008年,中国钢铁公司至少收购了总计至少180亿美元的矿业资产。但随着商品牛市和资源民族主义的崛起,对于大陆的潜在全球战略投资者来说这是个小数目。如今,随着铁矿石价格从高点明显回落和信贷市场冻结,澳大利亚的小型矿业公司都在寻找投资者,而中国企业也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鞍钢(Ansteel)、首长国际(Shougang Concord)与武汉钢铁(Wuhan Iron and Steel)据说都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进行了或准备进行铁矿石现金交易。
在国内整合方面,2005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了一个钢铁业发展和改革的计划,希望到2010年时,国内前10大生产商能够占到产量的50%,2020年时将这个比例提高到70%。但是,随着钢材价格上涨,以及地方政府不愿失去对宝贵的生产资产的控制,行业整合举步维艰。截至2007年,前10大生产商所占钢铁总产量的比例刚刚超过了36%。
现在,随着需求疲软和信贷紧缩,小厂普遍感到了压力。在2008年底,一些小厂在市场上的出售价格只是繁荣时期要价的一半,有些则几乎分毫不值。对拥有现代技术并身处东部沿海战略地理位置的小厂来说,合并存在着现实的可能性。但是,正如麦肯锡公司(McKinsey& Company)中国钢铁咨询业务领导人艾家瑞(Karel Eloot)所指出的,有能力进行收购的企业会在对盈利能力做出冷静评价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对一些效率低下的小厂而言,现实不是合并,而是可能被淘汰和破产。对于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而言,政府希望市场份额的扩大将推动投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并进军海外市场。
中国的资本密集型刺激计划对经济可能是一剂良药,但对于改革钢铁行业的梦想而言,它却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好。